时间: 2025-05-05 17:0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7:04:46
秋夜思南郑军中
作者:陆游
五丈原头刁斗声,
秋风又到亚夫营。
昔如埋剑常思出,
今作闲云不计程。
盛事何由观北伐,
后人谁可继西平?
眼昏不奈陈编得,
挑尽残灯不肯明。
在五丈原的边头,传来刁斗的声音,
秋风再次吹到亚夫的军营。
往昔我埋藏剑器时常思念出征,
如今却像闲云一样不再计较路途。
盛大的事业又如何能观望北伐,
后人又有谁能继续西平的伟业?
眼睛昏花,不知如何处理这些陈旧的书籍,
挑尽残灯,却仍旧不肯明亮。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晚号陆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者。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也有细腻,作品多以爱国、思乡为主题。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陆游生活在国家动荡的年代,常常身处战事之中,思乡情切。他在诗中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历史的感慨,反映出他对北伐的渴望和对后继者的期盼。
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战争气息和深沉的思乡情怀。诗的开头以“刁斗声”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了紧张的军营生活。通过“秋风又到亚夫营”,不仅描绘出秋天的气候变化,也暗示着战争的季节再次来临。这种对比使得诗人在回忆往昔的光辉岁月时,心中充满了遗憾与无奈。
“昔如埋剑常思出”则流露出诗人心中深藏的理想与抱负。他曾怀揣着雄心壮志,如今却沦为“闲云”,无所事事,令人心痛。接下来的两句“盛事何由观北伐,后人谁可继西平?”更是流露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与对后辈的期待。他想看到的盛事与成就,似乎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得渺小而无望。
最后两句“眼昏不奈陈编得,挑尽残灯不肯明”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和无力。诗人面对的是历史的积淀与个人的渺小,虽然努力想要寻求明亮的答案,却又无从得知。整首诗在沉重的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历史的反思,表达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后人的期望与失落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亚夫”指的是谁?
A. 陆游
B. 李亚夫
C. 李白
“盛事何由观北伐”中的“盛事”指的是什么?
A. 古代的盛宴
B. 国家统一大业
C. 诗人的生活
诗人对后代的期望主要体现在哪一句?
A. 眼昏不奈陈编得
B. 今作闲云不计程
C. 后人谁可继西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陆游的《秋夜思南郑军中》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期的心境,前者侧重于个人的理想与历史感,后者则着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者都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怀,但在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