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4:55
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
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
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
而我独微笑,此意何人知。
笑罢仍命酒,掩镜捋白髭。
尔辈且安坐,从容听我词。
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
生若苟可恋,老即生多时。
不老即须夭,不夭即须衰。
晚衰胜早夭,此理决不疑。
古人亦有言,浮生七十稀。
我今欠六岁,多幸或庶几。
倘得及此限,何羡荣启期。
当喜不当叹,更倾酒一卮。
今天我在明镜前照自己,鬓角的胡须已经全白。
我今年六十四岁,怎么能不衰老呢?
亲人们为我年老而感叹,相互对视,唏嘘不已。
而我却独自微笑,这种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
笑过之后我继续饮酒,掩住镜子,抚摸白色的胡须。
你们就安心坐着,悠闲地听我说话吧。
生活若觉得不值得留恋,老了又有什么可悲的呢?
如果生活值得留恋,那么老了也意味着活得更久。
不老就必须夭折,不夭折就必然衰老。
晚年的衰老胜过早夭,这个道理我一点都不怀疑。
古人也说过,浮生七十年极为稀少。
我现在还差六年,或许还算幸运。
如果我能活到这个年纪,何必羡慕荣华富贵的时光呢?
应当欢喜而不是叹息,再多倒一杯酒吧。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闻名。其诗歌风格丰富多样,既有政治讽刺,也有生活琐事的感悟。
《览镜喜老》创作于白居易晚年,诗人面临衰老之际,思考人生的意义及老年生活的态度。诗中表现了对老年的坦然与接受,体现了白居易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览镜喜老》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自我反思,表达了对衰老的释然和乐观态度。全诗以“览镜”开篇,展示了老年的身体变化,接着提及亲属对自己老去的关心,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然而,诗人在这一切之中选择了微笑和饮酒,表现出他对老年的积极态度。
诗中反复提及的“老”,并非单纯的悲哀,而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诗人通过“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的哲思,强调了生活的珍贵与无常。衰老与生存的辩证关系在诗中得到了深刻探讨,白居易以理性的思考来面对生命的最终归宿,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通过对古人言论的引用,白居易在诗中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表现出对人生短暂的理解与接受。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最后通过“再倾酒一卮”这一动作得到了升华,既是对生命的庆祝,也是对老年生活的自我解放。
整首诗表达了对衰老的接受与乐观的态度,强调生活的珍贵与自然,提倡对生命的庆祝而非惋惜,传递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哲学。
白居易在诗中几岁时照镜子?
A. 60岁
B. 64岁
C. 70岁
诗中提到的“浮生七十稀”意味着什么?
A. 人生很长
B. 人生很短
C. 人生没有意义
白居易对老年生活的态度是?
A. 悲观
B. 乐观
C. 无所谓
答案:1.B 2.B 3.B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白居易的《览镜喜老》更为平和与深刻,前者强调豪情与及时行乐,而后者则展现了对生命的理性思考。两者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