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7:4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7:47:50
原文展示:
八日夜雨九日不止 赵蕃 〔宋代〕
中夜忽闻雨,迟明殊未收。 都缘数日热,变此一庭秋。 不但梅当熟,从来夏或裘。 可怜方止酒,何日畔牢愁。
白话文翻译:
半夜忽然听到雨声,到了早晨雨还未停。 都是因为前几天太热,才使得庭院里变得如此秋凉。 不仅梅花将要成熟,夏天有时也会穿裘衣。 可怜我刚刚戒酒,何时才能摆脱这深深的忧愁。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著名诗人,与韩淲并称“二泉”,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琐事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夜听雨时的感受,通过对天气变化的描写,表达了对时节变迁的感慨和对生活琐事的忧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夜听雨为背景,通过对天气变化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时节变迁的敏感和对生活琐事的忧愁。诗中“中夜忽闻雨,迟明殊未收”一句,既描绘了雨夜的景象,又暗示了作者内心的不安。“都缘数日热,变此一庭秋”则进一步以天气的变化来象征时节的变迁,增强了诗的意境。后两句“不但梅当熟,从来夏或裘”通过对梅花和裘衣的提及,展现了时节的错乱和天气的异常,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琐事的关注。最后一句“可怜方止酒,何日畔牢愁”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摆脱忧愁的渴望,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秋夜听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节变迁的感慨和对生活琐事的忧愁。诗中通过对天气变化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琐事的关注和对摆脱忧愁的渴望。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中夜忽闻雨”中的“中夜”指的是什么时间? A. 半夜 B. 清晨 C. 傍晚 D. 中午
诗中“迟明殊未收”中的“迟明”指的是什么时间? A. 半夜 B. 清晨 C. 傍晚 D. 中午
诗中“都缘数日热,变此一庭秋”中的“变此”比喻什么? A. 天气的变化 B. 时节的变迁 C. 自然的变化 D. 生活的琐事
诗中“可怜方止酒,何日畔牢愁”中的“畔牢愁”指的是什么? A. 摆脱深深的忧愁 B. 增加忧愁 C. 分享忧愁 D. 隐藏忧愁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