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01:0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1:06:35
作者: 袁思亮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风箨乱霜阶。晴雷警客怀。把茱萸欲出还回。如此江山如此恨,空费泪,迸千哀。戏马尚高台。当时惜霸才。阅兴亡潮去潮来。试问黄花应解道,从此后,不须开。
风中的箨片在霜冻的台阶上飘动,晴空中的雷声仿佛在警醒着游子的思乡之情。我手中把着茱萸,想要带出又不忍舍去。这样的江山,这样的离愁恨,白白流下眼泪,痛苦无奈。戏马的高台上,曾经多么珍惜英雄的才能。经过了兴亡的潮起潮落,试问那黄花应该怎么道理,从今往后,便不必再盛开。
袁思亮(1880-1956),字子亮,号峰岚,近代著名诗人,曾任职于多所学校,热爱传统文化,尤其擅长词、诗创作。其作品多借古抒怀,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此词创作于重阳节,借助节日的传统习俗,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诗人在经历社会变动后,心中对江山的感伤愈发浓烈。
这首《唐多令·九日和子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历史的思索。开篇的“风箨乱霜阶”生动刻画了秋天的意境,霜冻的台阶和风中的草木,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接着,诗人提到“晴雷警客怀”,用雷声来象征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似乎在提醒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中间的“把茱萸欲出还回”,不仅描绘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矛盾心理——既想要带走那份思念,却又无奈于现实的束缚。“如此江山如此恨”,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结合,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
最后几句“试问黄花应解道,从此后,不须开”,则是对未来的思考,似乎在说即使有再多的思念,也无需再用黄花来寄托。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正是诗人为我们展现的历史与个人情感交织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结合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历史的兴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忧伤和无奈的情绪。
袁思亮的《唐多令·九日和子有》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茱萸”在重阳节有什么象征意义?
“试问黄花应解道”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什么态度?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