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吕节夫园亭十一首 其二 半隐寮》

时间: 2025-05-07 07:23:01

诗句

显晦固有时,出处本同致。

乘流与遇坎,等是一戏事。

真隐了无心,宁须论朝市。

君看半隐名,是中有深意。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23:01

原文展示

题吕节夫园亭十一首 其二 半隐寮
作者: 周紫芝 〔宋代〕

显晦固有时,出处本同致。
乘流与遇坎,等是一戏事。
真隐了无心,宁须论朝市。
君看半隐名,是中有深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显露与隐蔽的道理都有其时机,出入的原因本质上是一样的。顺流而行和遇到坎坷,实际上都是生活中的一场戏。真正的隐居者内心淡然,又何必去讨论世俗的繁华呢?你看那“半隐”的名字,里面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注释

字词注释

  • 显晦:显露与隐蔽。
  • 乘流:顺应潮流而行。
  • 遇坎:遭遇到坎坷。
  • 真隐:真正隐居。
  • 朝市:指世俗的繁华市场。

典故解析
“显晦固有时”可理解为在不同的时机,人们会选择显露自己或隐蔽自己。此诗反映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思考,强调内心的宁静与世俗的纷扰之间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紫芝,字仲明,号岱峰,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诗作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周紫芝隐居时,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思考,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隐逸文化的追求与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探讨了显与隐的哲学。诗的开头“显晦固有时”就点出了人生的变化无常,显露与隐蔽并非绝对,而是随时而变。接着,通过“乘流与遇坎”的比喻,诗人将人生的顺遂与坎坷比作一场戏,强调二者在本质上的平等。这种对比不仅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命运的淡然态度。

在后两句中,诗人进一步阐释了真正的隐者内心的淡然,表明了他对世俗繁华的无所谓。在这里,诗人通过“宁须论朝市”的说法,传达出对世俗喧嚣的超然态度,表现出他对内心宁静的向往。最后一句“君看半隐名”,则巧妙地暗示了隐居生活中的深意,给人以启示。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既有哲理性,又具艺术性,体现出宋代诗人对隐逸文化的追求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显晦固有时:显露和隐蔽都有其合适的时机。
  • 出处本同致:出入的原因本质上是相同的。
  • 乘流与遇坎:顺流而行与遭遇坎坷。
  • 等是一戏事:都可以看作是人生的一场戏。
  • 真隐了无心:真正隐居的人内心淡然无欲。
  • 宁须论朝市:何必去讨论世俗的繁华。
  • 君看半隐名:你看“半隐”这个名字。
  • 是中有深意: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经历比作一场戏,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隐居与世俗生活的对比展开,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淡泊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显晦:象征人生的变化与选择。
  • 乘流与遇坎:分别象征顺境与逆境。
  • 半隐:象征隐逸生活的状态,表面上隐蔽,内心却有深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显晦固有时”意指什么?
    A. 显露与隐蔽都有时机
    B. 只应显露自己
    C. 只应隐蔽自己

  2. “乘流与遇坎”比喻什么?
    A. 生活的顺遂与坎坷
    B. 只有顺流才能生存
    C. 坎坷是生活的必然

  3. 诗中提到“真隐了无心”,其含义是什么?
    A. 隐居的人对世俗毫无兴趣
    B. 隐居是一种消极生活
    C. 隐居的人内心丰富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描绘隐逸生活的理想。
  • 《隐居赋》(王维):探讨隐居的意义与价值。

诗词对比

  • 周紫芝 vs. 陶渊明
    周紫芝的隐逸更强调内心的淡泊,而陶渊明则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隐居环境,两者都表达了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 《诗词入门与解读》

以上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周紫芝及其诗作的背景和意义。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杂兴 诵书示子聿 物有可叹者因戏作数语以识之 园居 春雨复寒遣怀 示友 月岩 老病 夜观秦蜀地图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烈焰 破家为国 敛声匿迹 舍亲 包含倚的词语有哪些 元恶未枭 种结尾的成语 大放厥辞 顾哀 茅屋采椽 包含犹的成语 霜气 飠字旁的字 麦字旁的字 門字旁的字 見字旁的字 好景不长 鬲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