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8:21: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8:21:08
渔家傲(戎酒)
作者: 杨泽民 〔宋代〕
未把金杯心已恻,
少年病酒还成积。
一昨宦游来水国,
心知得。
陶陶大醉何人识。
日近偶然频燕客,
尊前巾帽时欹仄,
致得沈疴盟枕席。
吾方适。
从今更不尝涓滴。
诗人未曾举起金杯,但心中已感到惆怅。
年轻时因酒而生病,酒却成了积蓄的负担。
昨天刚从水乡归来,心中明白这一切。
陶醉于酒中,又有谁能理解呢?
日子渐渐过去,偶尔有燕子归来作客,
酒桌上帽子倾斜不正,
因此与病痛相伴,共同枕卧。
我才刚刚适应这种状态,
今后再也不想品尝一滴酒了。
杨泽民,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常表现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观察,风格清新自然。
此诗创作于诗人经历了宦游生涯后,回归故里之际,感受到对往昔生活的惆怅与对酒的无奈,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对饮酒的反思。
《渔家傲(戎酒)》通过描绘诗人对饮酒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金杯”、“燕客”等,展现了诗人对饮酒文化的深刻理解。开篇即点明心境,未举杯已生惆怅,说明即使未饮酒,心中的负担已然沉重。
诗中反复提到的“少年病酒”与“沈疴”则揭示了饮酒对身体的伤害,以及青年时的放纵所导致的后果。在“陶陶大醉何人识”中,诗人似乎在问,醉酒的自己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随着诗句的深入,“日近偶然频燕客”则为生活增添了一丝温暖的色彩,朋友的来访让人感到些许慰藉。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饮酒习惯的反思,“从今更不尝涓滴”表明诗人决心不再沉迷于酒中,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警醒与自省。
整首诗在抒情中融合了对生活的感悟,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尤其是在对酒的态度中,体现了诗人复杂的人生体验和内心的挣扎。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思饮酒对生活的影响,表现出对往昔的惆怅以及对未来的警醒,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自我警示。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饮酒文化的复杂态度。
诗中“未把金杯心已恻”意味着什么?
A. 诗人心中无忧
B. 诗人心中感到忧愁
C. 诗人享受饮酒
答案: B
“从今更不尝涓滴”表达了诗人对饮酒的态度是?
A. 继续饮酒
B. 决心不再饮酒
C. 享受饮酒生活
答案: B
“陶陶大醉何人识”中的“何人识”指的是?
A. 朋友
B. 自己
C. 亲人
答案: A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杨泽民的这首诗更注重于个人内心的感悟与反思,而李白则是表现一种豪放与洒脱的饮酒态度。两者在饮酒主题上虽然相似,但情感基调却大相径庭,前者豪迈,后者则更显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