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24:27
原文展示:
出郭晴光远,临高逸兴赊。
路经栖鹤地,山入种桃家。
石顶寻云母,松根饮雪花。
故人留宿处,朝饭有胡麻。
白话文翻译:
离开城郭,阳光明媚而遥远,
登上高处,逸兴阑珊。
路过栖息白鹤的地方,
山中有桃花盛开的家园。
在石顶上寻找云母,
松根下饮用雪花般的清泉。
旧友的宿处,
早饭是用胡麻做的。
注释:
- 郭:城郭,指城的周边地区。
- 逸兴:触发的兴致,心情愉快而闲适。
- 栖鹤地:白鹤栖息的地方,常用来形容清幽的环境。
- 云母:一种矿物,常用于装饰,寓意光彩。
- 松根:松树的根,借指清凉的饮水。
- 胡麻:指芝麻,古时常用作食材,象征丰盛的早餐。
典故解析:
- 白鹤:在中国文化中,白鹤象征着高洁、长寿,常与隐逸生活联系在一起。
- 桃家:桃树常与长寿、富饶相关,表明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黄镇成,元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日,诗人远足山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春日山行杂兴 其一》是一首描绘春日山行情景的山水诗,黄镇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出春天的美丽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诗的开头,诗人远离城市,迎着阳光,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放松与自由,接着描绘了路途中的美景,栖鹤的地方和桃花盛开的家,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在这幅春日的画面中,诗人不仅在旅途中欣赏自然美景,同时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石顶的云母和松根饮雪花的意象更是表现了自然的纯净与诗人的细腻感知。最后一联提到故人的留宿,温暖地回忆起与朋友的往事,使整首诗充满了人情味和亲切感。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乐趣,体现了“隐逸”的理想生活,带给读者一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境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出郭晴光远”:离开城市,阳光明媚,视野开阔,表达了诗人的心情愉悦。
- “临高逸兴赊”:登高而望,逸兴阑珊,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心境的开阔。
- “路经栖鹤地”:行经白鹤栖息的地方,自然环境清幽。
- “山入种桃家”:山中有种桃子的家,隐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石顶寻云母”:在高峰上寻找云母,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松根饮雪花”:松树根下饮用雪花般的甘泉,表现自然之美。
- “故人留宿处”:提到旧友,增添了人情味。
- “朝饭有胡麻”:简单的早餐,反映了生活的朴素与温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泉比作雪花,形象生动。
- 对仗:如“出郭晴光远,临高逸兴赊”,句式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故人情谊的珍视,营造出一种宁静悠然的生活情境。
意象分析:
- 春日:象征着新的开始与生命的复苏。
- 栖鹤:象征着高洁与超脱。
- 桃家:代表着温暖的家园与丰硕的生活。
- 云母: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珍贵。
- 胡麻:象征着生活的简单与朴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栖鹤地”是指什么地方?
-
诗人的早餐是什么?
-
“石顶寻云母”中“云母”指的是什么?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黄镇成的《春日山行杂兴》都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王维更强调静谧的秋天氛围,而黄镇成则充满春日的生机与活力。两首诗在意境和情感上各有所长,展现了不同季节的美。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山水诗选》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