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赐新罗王》

时间: 2025-05-06 02:41:51

诗句

四维分景纬,万象含中枢。

玉帛遍天下,梯杭归上都。

缅怀阻青陆,岁月勤黄图。

漫漫穷地际,苍苍连海隅。

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

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

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

诚矣天其鉴,贤哉德不孤。

拥旄同作牧,厚贶比生刍。

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41:51

原文展示:

赐新罗王
作者:李隆基

四维分景纬,万象含中枢。
玉帛遍天下,梯杭归上都。
缅怀阻青陆,岁月勤黄图。
漫漫穷地际,苍苍连海隅。
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
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
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
诚矣天其鉴,贤哉德不孤。
拥旄同作牧,厚贶比生刍。
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新罗王国的繁荣和与唐朝的关系。诗人通过描绘四方的景象与万象的中心,表达了对新罗王的赞美。大量的玉帛(贵重物品)流通于天下,象征着国家的富庶与繁荣。诗中提到的“岁月勤黄图”,意味着对历史的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诗人强调国家应以文化和礼仪为重,忠信与仁义是立国之本。最后,诗人希望这种精神能在新罗国继续传承,表达了对友好交往的美好愿景。


注释:

  • 四维:四周的方向。
  • 分景纬:指分开景象的纬度。
  • 万象:指所有事物。
  • 玉帛:指贵重的物品。
  • 梯杭:用来比喻通往上都的道路。
  • 青陆:比喻新罗的土地。
  • 黄图:指对未来的美好规划。
  • 兴言:兴起言论。
  • 名义国:指国家的名义和制度。
  • 衣冠知奉礼:指民族的服饰和礼仪。
  • 忠信识尊儒:指忠诚与信义的尊重。
  • 诚矣天其鉴:诚然,上天会作证。
  • 贤哉德不孤: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单。
  • 拥旄:指拥护和支持。
  • 厚贶比生刍:比作生长的草,意指厚重的赠予与恩泽。
  • 益重青青志:指对理想的坚持。
  • 风霜恒不渝:经历风霜依然不改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第六位皇帝,年号开元,他是唐代著名的文治之君,提倡文治,崇尚文化,推动了盛唐时期的繁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隆基在与新罗王的外交往来中创作的,表达了对新罗国的祝福与期望,同时也体现了唐朝的开放与包容政策。


诗歌鉴赏:

《赐新罗王》是一首充满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的诗。诗中,李隆基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新罗国的繁荣和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展示了唐朝的强大与包容。诗的开头以“四维分景纬,万象含中枢”揭示了宇宙万象的中心地位,隐喻着唐朝的强大和其在东亚文化中的中心地位。接着通过“玉帛遍天下,梯杭归上都”的描写,表现出国家的富饶和对外交流的繁盛。

在表达对新罗的祝福时,诗人提到“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强调了国家的名义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表明文化是连接两个国家的纽带。李隆基通过“忠信识尊儒”呼唤新罗国重视礼仪与道德,使得两国关系更加密切。

整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对仗和排比,使得意境更加深远,给人以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情感共鸣。李隆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传递出一种民族团结与友好的精神,展现了盛唐时代的文化自信与包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维分景纬,万象含中枢:宇宙的四方与万象都围绕着中心,寓意唐朝的强大。
  • 玉帛遍天下,梯杭归上都:贵重物品流通于世,象征国家繁荣,通向首都的道路畅通。
  • 缅怀阻青陆,岁月勤黄图:缅怀历史与文化,努力规划美好未来。
  • 漫漫穷地际,苍苍连海隅:边际辽阔,海角相连,象征国土的辽阔。
  • 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讨论国家的名义与制度,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 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将文化传播出去,让人们学习规范。
  • 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强调礼仪和文化的传承。
  • 诚矣天其鉴,贤哉德不孤:上天会见证诚意,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
  • 拥旄同作牧,厚贶比生刍:共同努力,互相给予恩泽。
  • 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对理想的坚持,经历风霜依然不变。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玉帛”比喻国家富裕。
  • 对仗:如“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整齐的句式结构增强了表达的力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新罗的祝福,表达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强调文化的传承与礼仪的重要性,反映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帛:象征富裕与繁荣。
  • 四维:表达宇宙的广阔。
  • 苍苍:象征辽阔的海洋与自然。
  • 衣冠:代表文化与礼仪的传承。
  • 风霜:象征坚持与不屈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王维
    B. 李白
    C. 李隆基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玉帛”代表什么? A. 文化
    B. 贵重物品
    C. 地理
    D. 战争

  3. “衣冠知奉礼”强调了什么? A. 经济
    B. 文化和礼仪
    C. 战争
    D. 自然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登高》与《赐新罗王》都表现了对国家的情感与对文化的重视,但《登高》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而《赐新罗王》则更强调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贺新郎 其十一 送赵师之江州 摸鱼儿 其四 寿傅枢阁中李夫人 洞仙歌 其二 寿觉非居士 满江红 其十二 赠豫章尼黄心大师尝为官妓 满江红 其一 别鹤林 菊花新 其四 瑞鹤仙 其二 酹江月/念奴娇 念奴娇·广寒宫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火祥 笔冢研穿 心甜意洽 多识君子 风眩 爪字旁的字 二字旁的字 呦咽 姻伯 兀字旁的字 見字旁的字 亅字旁的字 朋比作奸 处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自惊自怪 异木奇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