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8:51
未引习池水,先开蒋径门。
盖亭茅是瓦,环墅竹为垣。
鹿向荒篱过,虬从夹树翻。
种桃应有地,安问武陵源。
在没有引水到池塘之前,首先打开了通往蒋径的小门。
那顶盖的亭子是用茅草和瓦片建成的,环绕着别墅的则是竹子做的围墙。
鹿儿在荒凉的篱笆旁走过,龙虬在树间翻飞。
种下的桃树应该有地方,何必去问武陵的源头。
“武陵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理想化的生活场所,象征着人们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梁维栋,明代诗人,生于明中期,主要以诗歌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疏远。
这首诗作于重游何茂才的御璧园林时,表现了诗人对园林景色的感悟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间繁华的淡泊。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园林的宁静画面。诗的开头提到“未引习池水”,显示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水的引入将使得园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先开蒋径门”则暗示着进入这片自然之地的期待与兴奋,门的开启象征着一段新的旅程的开始。
“盖亭茅是瓦,环墅竹为垣”一句,通过对亭子和别墅的描写,展示了园林的自然风貌,茅草与瓦片的搭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鹿向荒篱过,虬从夹树翻”,生动地描绘了园林中的野生动物,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与自由。
最后两句“种桃应有地,安问武陵源”,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思考,也引出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桃树的种植象征着希望与未来,而对武陵源的提问则是对理想境地的向往和探索。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场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园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蕴含着人们对宁静与和谐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陶渊明
B. 梁维栋
C. 王维
D. 李白
“武陵源”在诗中象征:
A. 繁华的城市
B. 理想的生活境地
C. 自然的荒野
D. 诗人的家乡
“鹿向荒篱过”中的“鹿”象征:
A. 自由
B. 富贵
C. 忍耐
D. 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