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07: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07:54
《点绛唇 其二》
不道人閒,消得浓华如许色。
有情无力。殢着人相识。
阅尽兴亡,冷泪花前滴。
真倾国。沈香亭北。
此恨何时释。
这世间不知有多少人闲适,怎能消磨得这浓艳的颜色如同现在这般?
虽有情感却无力承受,惹得我与人相识。
经历了兴亡变迁,冷泪在花前滴落。
我真是倾国倾城。在沈香亭的北边。
这份恨意,何时才能释怀呢?
“沈香亭”可能是指一种以香气著称的亭子,象征着美丽与忧伤的结合;“阅尽兴亡”则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强调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命运的感慨。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船山,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这首词写于动荡的明末时期,国家的兴亡使得作者对人生、爱情与历史充满了感慨,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
《点绛唇 其二》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开篇以“人闲”引出,似乎在感叹世人的无所事事,却又自问为何自己在浓华盛景中感到无法自持。接着,通过“有情无力”的表述,传达出一种情感的无奈,似乎在说面对美好的爱情与景色,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是无可避免的。诗的后半部分,提及“阅尽兴亡”,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的感慨。在“真倾国”的自述中,诗人表达了对自身美丽的认同与对情感深沉的痛苦。整首词字句之间透出一种无法释怀的情感,令人倍感凄凉。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反映了历史的兴亡对个人情感的影响。诗人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消逝与冷泪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悲伤与无奈。
《点绛唇 其二》的作者是谁?
诗中“阅尽兴亡”指的是什么?
“此恨何时释”表现了什么情感?
王夫之的《点绛唇 其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失去的感伤,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王夫之更偏向于历史的沉重感,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