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霰》

时间: 2025-05-04 11:02:37

诗句

雪花遣霰作前锋,势破张皇欲暗空。

筛瓦巧寻疏处漏,跳阶误到暖边融。

寒声带雨山难白,冷气侵人火失红。

方讶一冬暄较甚,今宵敢叹卧如弓。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02:37

原文展示:


——杨万里〔宋代〕

雪花遣霰作前锋,势破张皇欲暗空。
筛瓦巧寻疏处漏,跳阶误到暖边融。
寒声带雨山难白,冷气侵人火失红。
方讶一冬暄较甚,今宵敢叹卧如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冬天霰(小雪粒)降落的情景。雪花派霰去做先锋,霰的威势破坏了四周的宁静,仿佛要遮暗天空。霰像筛子一样,巧妙地在瓦片的缝隙中寻找漏点,跳上台阶时误闯到温暖的地方,导致霰融化了。山间的寒声带着雨水,难以显得白皙,寒气侵袭着人,使得火焰也失去了红色。正当我惊讶于这个冬季的暖和,今晚又忍不住感叹,睡觉的姿势像弓一样。

注释:

  • :指小雪粒,较雪花小而硬的降水。
  • 前锋:指先锋,带头的部队或事物。
  • 张皇:形容慌乱、惊惶。
  • 筛瓦:指檐瓦的缝隙。
  • 跳阶:指在台阶上跳跃。
  • 暖边融:指温暖的地方导致霰融化。
  • 寒声带雨:指寒冷的声音伴随雨水。
  • 火失红:指火焰因为寒冷而失去红色。
  • 卧如弓:指睡觉的姿势弯曲像弓一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关注生活细节,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现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方的冬季,反映了当时天气变化的情景。诗人通过霰的描写,表现了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同时也暗含了对冬季温暖异常的惊讶和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霰》以小雪粒霰作为诗的主角,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冬日景象。开篇以“雪花遣霰作前锋”引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霰的来临。诗人用“势破张皇欲暗空”描绘了霰骤降时的气势,仿佛自然界受到惊扰,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接着,诗人通过“筛瓦巧寻疏处漏”展现了霰的细腻与灵动,仿佛在瓦片缝隙中寻找着栖息之处。这种细致入微的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霰的轻盈,更让人想到自然界的无穷变化。

而“跳阶误到暖边融”则引出了温暖与寒冷的对比,霰在温暖的地方融化,暗示了冬季的异样与不寻常。随着诗情的发展,诗人感受到“寒声带雨山难白”,寒冷和雨水的结合使得冬天失去了往日的纯洁和明朗,冷气侵袭人的身体,使得火焰也失去了往日的温度和色彩。

诗的最后,诗人以“方讶一冬暄较甚”总结,表达对温暖冬季的惊讶与感慨。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折射出诗人对人间冷暖变化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雪花遣霰作前锋:雪花派霰作为先锋,暗示霰的降落。
  2. 势破张皇欲暗空:霰的降落势头之猛,仿佛要遮挡天空。
  3. 筛瓦巧寻疏处漏:霰利用瓦片的缝隙,表现出它的灵巧。
  4. 跳阶误到暖边融:霰误跳到温暖的地方,导致它融化。
  5. 寒声带雨山难白:寒冷的声音伴随雨水,使山不再显白。
  6. 冷气侵人火失红:寒气侵袭人,使得火焰失去红色。
  7. 方讶一冬暄较甚:惊讶于这个冬季的暖和。
  8. 今宵敢叹卧如弓:叹息今晚的睡姿像弓一样,传达出一种压抑与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卧如弓”,将睡姿与弓相提并论,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霰以行动和情感,使其更生动。
  • 对仗:如“寒声带雨,火失红”,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霰的描写,展现了冬季的自然景象与人对天气变化的感受,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以及对生活变化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冬季的寒冷与变化。
  • 雪花:代表纯洁与宁静。
  • 瓦片:暗含人们的生活环境。
  • 火焰:象征温暖与生命力。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冬季特有的氛围,传达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霰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暖和
    B) 冷酷
    C) 精灵
    D) 变化

  2. 诗中提到“跳阶误到暖边融”,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A) 霰融化了
    B) 霰很开心
    C) 霰找到了家
    D) 霰被踩了

  3. 作者对这个冬季的感受是? A) 寒冷
    B) 温暖
    C) 没感觉
    D) 期待

答案:

  1. D) 变化
  2. A) 霰融化了
  3. B) 温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对比杨万里的《霰》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但杨万里更注重细腻的观察与感受,而杜甫则在历史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思考。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类情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霰》这首诗的美妙与深刻,也能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与探索。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古意 蟹 其二 蚤春寄怀大学士赵公三十韵 成都浣花草堂杜少陵祠 其九 淮寇 寄赠知洋州李泽屯田 早出对雪三首 其二 双雁 颂古三十一首 其二十九 夜月闻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辰字旁的字 持久之计 乐极则忧 倾踣 内容 皿字底的字 爿字旁的字 蛮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韶光似箭 磨扇坠着手 拍舰 玄字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虽休勿休 饿莩遍野 包含象的成语 三雅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