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双调】水仙子_仲春湖上雨》

时间: 2025-05-07 06:18:03

诗句

仲春湖上雨痕著物润如酥,草色和烟近似无,岚光罩日浓如雾。

上春风啼鹧鸪,斗娇羞粉女琼奴。

六桥锦绣,十里画图,二月西湖。

渡瓜州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灭长条瘦。

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

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客乡秋夜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

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

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18:03

原文展示:

仲春湖上雨痕著物润如酥,草色和烟近似无,岚光罩日浓如雾。上春风啼鹧鸪,斗娇羞粉女琼奴。六桥锦绣,十里画图,二月西湖。渡瓜州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灭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客乡秋夜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

白话文翻译:

在仲春时节,湖面上细雨留下的痕迹使万物如同涂抹了酥油般润泽,草色在烟雾中显得近乎消失,云岚的光辉笼罩着阳光,浓密得像雾气。春风吹来,鹧鸪在高声啼叫,娇羞的女子像琼奴般显得温柔可爱。六座桥如锦绣般美丽,十里长的湖面宛如画图,二月的西湖令人陶醉。渡过瓜州,湖边的莲花仿佛脱去了锦衣,风中芦苇青翠,红穗显得娇艳。堤上的柳树绿意消退,瘦长的枝条显得无比无力。行人来去,心中愁绪难解,离别的情感在古今之间悠悠荡荡。在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都是离愁别绪。客乡的秋夜,梧桐树下一片叶子在秋日的阳光中摇曳,千家万户的捣衣声在月明之下回响,远方的关山使归心似箭。隔着嵯峨的白帝城,漫漫长夜我该何处消磨?寒灯下一支孤雁的哀鸣,梦断三更的孤独。

注释:

  • 雨痕:雨后留下的痕迹。
  • 如酥:形容湿润的状态,像酥油一样。
  • 岚光:指云雾和光线交织的景象。
  • 鹧鸪:一种鸟,常用以象征春天的声音。
  • 粉女琼奴:比喻娇美的女子。
  • 锦绣:形容美丽的景象,常用来描述自然的美。
  • 瓜州渚:指的是瓜州的水边。
  • 堤柳:堤岸上的柳树。
  • 寒灯一檠:形容夜晚灯光单薄,暗淡的情景。
  • 孤雁数声:孤独的雁鸣,寓意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善庆(生卒年不详),元代词人,生于南宋末年,活跃于元初。他的词风典雅,善于捕捉自然景色与人情感,作品多描绘自然和生活中的闲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仲春时节,恰逢春雨,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感受,描绘了湖边春雨后的景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动荡与个人情感的孤独。

诗歌鉴赏:

《双调·水仙子·仲春湖上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中的西湖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在诗中,赵善庆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雨痕”、“草色”、“岚光”等,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色,还渗透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春雨后的西湖,草木皆润,水面如酥,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而“上春风啼鹧鸪”则通过声音的描写,生动地呈现出春天的气息,令人沉醉。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步引入对人情的思考,“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在描写美景的同时,情感的基调也随之转变,愁绪悄然浮现。通过对行人离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与无奈,这种情感在后文中愈发明显,尤其是在“寒灯一檠,孤雁数声”中,孤独与思乡之情交织,令人心生共鸣。

整首词以春雨为线索,串联起自然与人情,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赵善庆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悠远而深邃的意境,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人情的温暖与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仲春湖上雨痕著物润如酥:仲春时节,湖面细雨留下的印记使万物润泽如酥。
  2. 草色和烟近似无:草的颜色在烟雾中几乎消失不见。
  3. 岚光罩日浓如雾:云雾的光辉笼罩着阳光,浓厚得像雾气。
  4. 上春风啼鹧鸪:春风中,鹧鸪在高声鸣叫,增添了春天的气氛。
  5. 斗娇羞粉女琼奴:娇羞的女子,宛如美玉般可爱。
  6. 六桥锦绣,十里画图,二月西湖:六座桥美丽如锦绣,十里湖面如画,二月的西湖让人陶醉。
  7. 渡瓜州渚莲花脱锦衣收:渡过瓜州,湖边的莲花仿佛脱去了华丽的衣裳。
  8. 风蓼青雕红穗秋:在秋风中,青蓼与红穗相映成趣。
  9. 堤柳绿灭长条瘦:堤边的柳树绿意消退,细长的枝条显得瘦弱。
  10. 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行人来去,心中愁绪难解,离别的情感在古今间绵延不绝。
  11. 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都是离愁别绪。
  12. 客乡秋夜梧桐一叶弄秋晴:客乡的秋夜,一片梧桐叶在秋日阳光下摇曳。
  13. 砧杵千家捣月明:千家万户的捣衣声在月光下响起,显得格外清晰。
  14. 关山万里增归兴:千山万水之间,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15. 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隔着白帝城,漫漫长夜我该何处消磨?
  16. 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寒冷的灯下,孤雁的哀鸣,梦在三更时分断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润如酥”,通过比喻增强了湿润的形象。
  • 拟人:如“啼鹧鸪”,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六桥锦绣,十里画图”,两者在形式上形成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探讨了春天的美丽与离别的愁绪,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情感的交融。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情感深邃而丰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雨:象征生机与希望,但也暗含离愁。
  • 西湖:代表美好与宁静,同时也引发思乡之情。
  • 行人:象征人生的漂泊与不定。
  • 孤雁:象征孤独与思念,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

    • A. 仲夏
    • B. 仲春
    • C. 仲秋
  2. “寒灯一檠”中“檠”字的意思是?

    • A. 灯
    • B. 燭
    • C. 光
  3. 诗人在描绘西湖时,使用了哪个形容词来形容湖的美?

    • A. 锦绣
    • B. 瑰丽
    • C. 迷人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赵善庆《双调·水仙子·仲春湖上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赵善庆侧重于春雨中的细腻描写,而苏轼则通过明月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文学史》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木兰花慢 赣榆县诸王村三殿庙黄?醮罢作 木兰花慢 郊游 木兰花慢 元夕后小雨 木兰花慢 和樊山 木兰花慢 和桂山庆新居韵 木兰花慢 庆寿 木兰花慢三首 其三 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 赠歌妓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毋字旁的字 议祧 不痒不痛 人微望轻 祁奚荐仇 殄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躐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职业伦理学 荣辱与共 采字旁的字 开容 轧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挈妇将雏 夷险一节 自字旁的字 见字旁的字 包含释的成语 穷形尽相 卝字旁的字 根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