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9: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9:49
乌噪残阳草满庭,此中枯木似人形。只应神物长为主,未必浮槎即有灵。八月风波飘不去,四时黍稷荐惟馨。南朝庾信无因赋,牢落祠前水气腥。
乌鸦在夕阳下叫个不停,庭院中草木生长茂盛,这些枯木看起来像人一样。应该是神灵常在这里,不一定是浮筏上的人就有灵性。八月的风波依然无法消散,四季的黍稷在祭祀时散发着芬芳。南朝的庾信没有缘由而赋诗,只是在这落寞的祠前,水气散发着腥味。
作者介绍:罗隐(833年-909年),字惟信,号木居士,唐代诗人,擅长五言律诗和古体诗。他的作品以抒情见长,常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表现了诗人对神灵与自然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背景中有对庾信的提及,反映出诗人对文学前辈的敬仰和自身的孤独感。
此诗以自然景物描写为基础,借助黄昏的残阳和庭院的草木,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富有哲理的氛围。开头的“乌噪残阳草满庭”便展现了一个安静而略显荒凉的场景,乌鸦的叫声与夕阳的余晖相映成趣,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此中枯木似人形”,将自然与人类感受结合,赋予枯木以人形的象征,暗示着人生命的枯竭与无常。
后半部分“只应神物长为主,未必浮槎即有灵”,表达了对神灵与人性存在的思考,究竟是神灵主宰一切,还是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有灵性?这一哲学性的探讨,增添了诗的深度。最后提到“南朝庾信无因赋”,不仅追忆了古代名家,更表达了当代诗人对自身创作的无奈与失落。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拟人与比喻,例如“枯木似人形”赋予枯木以人的形态,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此外,诗中对仗工整,增添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全诗讨论了人与自然、神灵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孤独的深切感悟,反映了诗人对自我存在的思考与对历史的追忆。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枯木”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繁盛
B. 生命的凋零
C. 人的灵性
D. 自然的变化
“南朝庾信无因赋”中的庾信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朝
B. 南朝
C. 宋朝
D. 明朝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了什么?
A. 自然风光
B. 生命的无常与孤独
C. 社会风俗
D. 人际关系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