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4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7:28
嵩山表京邑,钟岭对江津。
方域殊风壤,分野各星辰。
出境君图事,寻盟我恤邻。
有才称竹箭,无用忝丝纶。
列乐歌钟响,张旃玉帛陈。
皇华徒受命,延誉本无因。
韩宣将聘楚,申胥欲去秦。
方期饮河朔,翻属卧漳滨。
礼酒盈三献,宾筵盛八珍。
岁稔鸣铜雀,兵戢坐金人。
云来朝起盖,日落晚摧轮。
异国犹兄弟,相知无旧新。
这首诗描绘了嵩山和钟岭的景象,指出不同的地域有各自的气候和星辰。诗人提到出境的君主策划事情,自己则关心邻国的安危。有才华的人被比作竹箭,而无用的人则被看作丝绸的纶巾。诗中提到盛大的宴会,乐声响起,华丽的帛旗被张开。皇家荣华只是被命运所左右,名声的延续并非由于自身的原因。提到韩宣向楚国求婚,申胥想要离开秦国。诗人期望在河边畅饮,却反而在漳水边卧着。礼酒丰盛,宴席上美味佳肴琳琅满目。丰收的年份里铜雀鸣叫,战事平息,坐拥财富。云彩在早晨遮住了阳光,日落时车轮沉沉。异国的朋友如同兄弟,彼此相知不分旧新。
作者介绍:裴让之是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于南朝,受当时社会动荡影响,作品多描绘历史和人事。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朝时期,描绘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外交关系,表达了对友谊与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描写,表明了作者对国家关系的思考。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嵩山、钟岭、竹箭等,营造出一种宏大的历史场景。诗人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比较,展示了各地的特点,反映出当时南北朝的分裂和文化差异。诗中对于宴会的描写则透出一种对和睦关系的期盼,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在结尾处,作者提出“异国犹兄弟”的观念,表达了国与国之间的亲密关系,尽管历史上有着不同的渊源和背景。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尤为重要,反映了诗人对和平与团结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关系的思考与对友谊的重视,体现出一种对和平与团结的向往。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山脉是哪个?
诗中提到的“竹箭”象征什么?
“异国犹兄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裴让之的《公馆燕酬南使徐陵诗》更侧重于国家关系与政治,而陶渊明则更强调个人隐逸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主题与情感上有明显的不同,却都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