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8: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8:57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古人吹箫者,以和虞韶声。
后世不复贵,给丧仍卖饧。
古时候吹箫的人,是为了和虞韶的乐声相和谐。然而到了后世,这种风雅的活动已经不再被重视,甚至在丧事期间也有人为了生计去卖糖。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资治通鉴》闻名。他的政治立场偏向保守,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注重儒家传统,强调历史教训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迁。诗中以古人吹箫的雅乐与后世的俗务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感慨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吹箫》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古人雅乐的怀念和对后世风气的失望。开篇提到古人以吹箫和《虞韶》的乐声和谐相应,展现了古代士人的风雅情趣和对音乐的热爱。可见,古代音乐不仅是娱乐,更是文化修养的重要体现。而随后的“后世不复贵”,则是对比,直接指出现代社会对这种雅乐的忽视,甚至在丧事中也不再追求这种高雅,反而为了生计而去卖糖,显示了社会的物质化和价值观的变化。整首诗在简短的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思考,令人深省。
古人吹箫者,以和虞韶声。
后世不复贵,给丧仍卖饧。
整首诗通过对古今文化的对比,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当代社会风气的批判,提醒人们珍视文化的内涵而非表面的物质追求。
诗中提到的“虞韶声”指的是什么?
后世人为何“给丧仍卖饧”?
与李白《将进酒》中的豪情壮志相比,司马光的《吹箫》更倾向于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反思,二者在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上形成了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