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4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44:29
思越人•题余氏女子绣西子浣纱图
作者: 彭孙遹 〔清代〕
擘仙丝,写美矉,依然南国娉婷。
石畔浣纱今在否,溪流犹为人清。
兴亡吴越眉颦上,鸱夷枉铸遗像。
日暮百花洲下路,珊珊步屧馀响。
这首诗描绘了南国女子的美丽与优雅,仿佛在编织仙女的丝线。如今,曾经在石边浣纱的女子是否依然存在?溪流依旧清澈明净。吴越的兴亡在她眉头轻轻皱起,鸱夷国的遗像也显得无奈。黄昏时分,百花洲下的道路上,依稀传来她轻盈的脚步声。
作者介绍:彭孙遹,清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清新的风格著称,擅长描写自然和人情,尤其对女性的描写颇具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是为余氏女子的绣西子浣纱图而作,表达了对于南国女子美丽与历史变迁的感慨。
这首《思越人》通过对南国女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眷恋。开头两句以“擘仙丝,写美矉”引入,展现女子的轻盈与柔美,仿佛在编织着仙女的丝线,描绘出一种典雅与高贵的气质。接着通过“石畔浣纱今在否,溪流犹为人清”的提问,表现出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后两联则对吴越的兴亡与个人命运进行了反思,通过“兴亡吴越眉颦上”一语,暗示了历史的沧桑与女子的忧伤,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命运结合起来。最后一句“珊珊步屧馀响”则让人听到了一种轻柔的脚步声,仿佛在黄昏时分,女子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存在,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整首诗不仅描写了女子的美丽,更通过她的形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情感的深邃,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感情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本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女子的美丽与历史的沧桑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女子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情感丰富而深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细腻观察,也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南国”主要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北方
B. 南方
C. 西方
D. 东方
“日暮百花洲下路”中,日暮意指什么?
A. 早晨
B. 黄昏
C. 中午
D. 晚上
诗中提到的“兴亡吴越”主要反映了什么?
A. 个人情感
B. 历史变迁
C. 文化传承
D. 自然景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书目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古诗词的背景、风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