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次韵和石末公漫兴见寄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5-07 06:58:03

诗句

济世何人希管乐,隐居无处觅求羊。

扶桑未换旸乌彩,腐草犹争爝火光。

百载承平戎马佚,十年战伐艾菅长。

长沙迁客能流涕,一日须垂一万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58:03

原文展示:

次韵和石末公漫兴见寄二首 其二
作者:刘基

济世何人希管乐,
隐居无处觅求羊。
扶桑未换旸乌彩,
腐草犹争爝火光。
百载承平戎马佚,
十年战伐艾菅长。
长沙迁客能流涕,
一日须垂一万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治理国家的人少得可怜,而隐居的人又无处可寻。即使扶桑(传说中的神树)没有换来日月的光彩,腐朽的草仍然争取火光。经过百年的平稳时代,战乱却在十年间长久不息。长沙的流亡者悲伤流泪,似乎一天要流下万行泪水。

注释:

  • 济世:治理国家、造福人民。
  • 管乐:指音乐,网络上常用来形容文人的生活情趣。
  • 隐居:隐居于世外,追求宁静的生活。
  •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象征希望和光明。
  • 旸乌彩:日出的光彩,象征美好事物的来临。
  • 腐草:腐烂的草,象征着无用的事物。
  • 百载十年:象征和平与战乱的时间对比。
  • 长沙迁客:指在长沙流亡的客人,表达悲伤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景肃,元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作品多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及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沉稳而深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元代末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战乱交替之时,诗人借此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忧虑,透露出对平和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刘基的《次韵和石末公漫兴见寄二首 其二》通过对现实的细腻观察,展现了作者对政治的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歌以“济世何人希管乐”开篇,直入主题,表达了对治国理政之人的稀缺感到失望。紧接着,诗人通过“隐居无处觅求羊”来描绘隐士的生活状态,体现出一种对逍遥自在的渴求。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中提到“扶桑未换旸乌彩”,将传统文化中的神树与美好愿景联系起来,暗示现状的失落与对未来的憧憬。而“腐草犹争爝火光”,则通过腐草的意象,表明即便在困境中,生存的愿望与希望依旧存在。

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通过历史的回顾,反映出长久的和平与短暂的战乱之间的对比,体现出对社会动荡的深切担忧。最后,提到“长沙迁客能流涕”,更是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理想生活的期待,展现了刘基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济世何人希管乐:治理国家的人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民众的幸福呢?
  2. 隐居无处觅求羊:隐居的地方难以找到,生活的安宁似乎遥不可及。
  3. 扶桑未换旸乌彩:即使神树未能带来光明,现实依然阴沉。
  4. 腐草犹争爝火光:即便是腐草也在努力争取光明,象征着生存的信念。
  5. 百载承平戎马佚:经过百年安定,战乱却在不断。
  6. 十年战伐艾菅长:十年的战争使得草木凋零,社会动荡。
  7. 长沙迁客能流涕:在长沙流亡的人们悲伤流泪。
  8. 一日须垂一万行:每一天都要流下万行泪水,表达无尽的悲伤。

修辞手法:

  • 对比:和平与战争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冲击力。
  • 象征:扶桑象征着希望,腐草象征着生命的坚韧。
  • 夸张:“一万行”夸大了流泪的程度,表达了极度的悲伤。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政治的忧虑、对隐逸生活的渴求,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传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深切的关怀,体现了浓厚的忧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济世:象征治理与关怀。
  • 扶桑:象征希望与光明。
  • 腐草:象征生存的坚韧与希望。
  • 长沙迁客:象征流亡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扶桑”象征着什么? A. 绝望
    B. 希望
    C. 战争
    D. 忍耐

  2. “济世何人希管乐”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失望? A. 自然
    B. 政治
    C. 文学
    D. 友谊

  3. “十年战伐艾菅长”中的“艾菅”指的是什么? A. 战争
    B. 草木
    C. 人生
    D. 诗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反思。
  • 《月夜忆舍弟》(杜甫):抒发了对战乱中兄弟的忧虑和思念。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与本诗均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但《登高》更偏向于个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次韵和石末公漫兴见寄二首 其二》则更侧重于社会动荡带来的普遍忧虑。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元曲选》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阎二十六赴剡县 送韩揆之江西(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 赠李之和 寄朱放 送韩揆之江西 春闺怨 偶居 结素鱼贻友人 寄校书七兄(一作送韩校书) 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歹字旁的字 天理人情 寓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彐字旁的字 投诸四裔 鼻字旁的字 寸字旁的字 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瓦字旁的字 冥行盲索 巴高望上 包含轳的词语有哪些 雀子 墙头草 禄糈 灏噩 混纺 林下风韵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