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07: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07:33
作者: 陈霆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竟因循清明过了,依然春恨如旧。
落花狼藉重门闭,长是恹恹中酒。
从拆手。最苦是断肠院落黄昏后。
风狂雨骤。更燕子无聊,杜鹃有怨,添上个消瘦。
寻春约,惆怅参差难就。
韩香犹在襟袖。绿阴啼鴂章台路,疏了傍花随柳。
还念否。嗟两地云轻雨薄空回首。
音书未有。莫去问鳞鸿,山长水远,知在甚时候。
春天已经过去了,但我内心的忧伤依然如故。
落花满地,重重的门紧闭,喝酒时总是感到无精打采。
最令人痛苦的是,黄昏后在院子里独自忍受断肠之苦。
狂风暴雨中,燕子无所事事,杜鹃鸟也充满怨恨,愁苦的心情更添了几分消瘦。
与春天的约定,令人惆怅,难以实现。
身上的韩香仍在衣袖中飘散,绿荫中啼鸣的黄鹂在章台路上,花旁柳边的景象愈加稀疏。
你是否还在念我?哀叹两地的云轻雨薄,空中回首往事。
音信全无,别去问那飞翔的鸿雁,山长水远,何时才能再见?
作者介绍:陈霆,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意象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的生活情感与自然景观的交融。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春天的清明节后,正值春意盎然之时,诗人却因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而感到忧伤,表达出春天的美丽与内心的失落之间的矛盾。
《摸鱼儿 春恨》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怀念及对过去恋情的深切思念。开篇即以“竟因循清明过了”引入,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接着,通过“落花狼藉重门闭”描绘出一种孤独与封闭的状态,仿佛春天的美丽在他眼中已不复存在。词中反复出现的“恨”字,表明了诗人对春天的惋惜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能为力。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结合。燕子、杜鹃等鸟类不仅代表了春天的到来,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尤其是“杜鹃有怨”,更是将悲伤的情感深化,表现出对故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气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将春天的美与内心的伤感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竟因循清明过了,依然春恨如旧。”
过了清明节,春天似乎已经过去,但心中的怨恨与思念仍旧如故。
“落花狼藉重门闭,长是恹恹中酒。”
落花满地,门紧闭,饮酒时感到无精打采。
“从拆手。最苦是断肠院落黄昏后。”
此时最痛苦的便是黄昏后在院中独自忍受思念之苦。
“风狂雨骤。更燕子无聊,杜鹃有怨,添上个消瘦。”
狂风暴雨中,燕子似乎感到无聊,杜鹃鸟的鸣叫充满怨恨,愁苦使得心情更加消瘦。
“寻春约,惆怅参差难就。”
与春天的约定让人惆怅,难以实现。
“韩香犹在襟袖。”
身上的花香依然存在,却无法带来快乐。
“绿阴啼鴂章台路,疏了傍花随柳。”
绿荫中的黄鹂在章台路上鸣叫,花柳的景象愈加稀疏。
“还念否。”
你是否还在思念我?
“嗟两地云轻雨薄空回首。”
叹息两地间的云轻雨薄,回首往事。
“音书未有。莫去问鳞鸿,山长水远,知在甚时候。”
信息全无,别去问那飞翔的鸿雁,山长水远,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春天的美丽与内心的失落之间的矛盾,展示了一种深沉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清明”节主要指什么?
a) 夏季节日
b) 春季节日
c) 秋季节日
d) 冬季节日
诗中“最苦是断肠院落黄昏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忧伤
c) 愤怒
d) 期待
“音书未有”中的“音书”指的是什么?
a) 书信
b) 音乐
c) 消息
d) 诗词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陈霆的《摸鱼儿 春恨》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前者侧重于女性的柔情与离愁,而后者则表现出对春天的怀念与孤独的深切思考。两者都展示了对四季变化的感慨,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