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30: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30:46
忠襄先生有贤甥,
卢溪先生有贤孙。
只今二十能缀文,
超然下笔如有神。
忠襄大节争日月,
卢溪清风敌霜雪。
两家不是无家法,
何须外人问衣钵。
老夫卧病南溪旁,
芙蓉红尽菊半黄。
子求问讯维摩诘,
分似家风一辨香。
忠襄先生有个贤良的女婿,
卢溪先生有个优秀的孙子。
如今这年轻人二十岁就能写出好文章,
下笔时似乎有神灵附体。
忠襄先生的高尚品德与日月争辉,
卢溪先生的清风与霜雪相敌。
两家并非没有传承的家法,
何必让外人来询问传承的事情?
我老头子卧病在南溪旁,
芙蓉花已尽,菊花也只开了一半。
如果你来问我维摩诘的事,
分明是家风所传的香气。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提及的“维摩诘”是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中的人物,是智慧和辩才的象征,常用来表现深奥的思想和哲理。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作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作者晚年,身体状况不佳。诗中表达了对后辈的赞赏,以及对传统家风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关注。
这首诗通过描绘忠襄先生和卢溪先生的后辈,展现了作者对年轻一代的赞美与期待。全诗起初通过“忠襄先生有贤甥,卢溪先生有贤孙”两句,简洁明了地引入主题,接着通过描写年轻人的才华,表现出一种对知识和文化的崇尚。诗人用“下笔如有神”来形容年轻人的才华横溢,透出一种自豪感和欣慰。
而后,诗人提到忠襄和卢溪的品德,表明这些优秀的后辈并非偶然,他们的成就与家族的传承息息相关。诗中“家法”一词,隐含了对家族教育和文化的重视,强调了良好的家风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最后,诗人以自身的卧病状态作结,既是对自己衰老的感慨,也是对后辈的寄托。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未来的期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后辈的期望与赞美,同时强调了家族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未来的寄托。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贤甥”指的是谁?
A. 忠襄的女婿
B. 卢溪的孙子
C. 杨万里的儿子
D. 以上皆非
诗中提到的“维摩诘”是指哪种人物?
A. 文人
B. 高僧
C. 帝王
D. 商人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后辈的赞美与期望
B. 对自然的描写
C. 对人生的感慨
D. 以上皆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对自然的关注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但杨万里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传承与家族的文化,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历史与壮丽的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