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9:33
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
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先后。
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妄想不必强行去灭绝,真理又何必去强求呢?
本源的自性与佛性是相同的修行。迷惑与觉悟又岂能拘泥于先后呢?
一旦觉悟,瞬间就能成佛;若是迷惑,则会经历无量劫的沉沦。
如果能够在一念之间契入真实的修行,便能消灭无数的罪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成佛”,是佛教的重要概念,指悟得真理,达到觉悟的境界。“迷悟岂拘先后”强调了迷与悟并不受时间的限制,体现了佛教的空性思想。
作者介绍
张伯端,宋代著名诗人,禅宗高僧,擅长以诗歌表达佛教哲理。其作品常蕴含深刻的哲理思考,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张伯端修行期间,反映了他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与思考。时代背景下,宋代社会动荡,哲学思想活跃,张伯端的诗歌也显现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西江月·妄想不须强灭》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开篇以“妄想不须强灭”引入,表明了面对内心妄念时,不能过于执着于消灭它们,而应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去对待。接着提到“真如何必希求”,强调了追求真理的自然性,不必急于求成。
中间几句通过对比“迷悟”,指出无论是迷惑还是觉悟,它们并不受时间的限制,真正的觉悟往往发生在刹那之间。这种对生命瞬间的把握,体现了禅宗对时间的独特理解,提醒人们珍惜每一个瞬间。
最后一句“灭尽恒沙罪垢”,以形象的比喻展示了修行的成效,暗示只要心念契合真实,就能超越世俗的罪恶,达到内心的纯净与宁静。整首诗在哲理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呼唤人们对内心的反思与修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如“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对比鲜明,突显了觉悟与迷惑的巨大差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心的修行与觉悟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对待妄念应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通过内心的反思与契入真实达到解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妄想不须强灭”中“妄想”指的是什么?
A. 真实的思想
B. 不切实际的幻想
C. 理智的决策
诗中“悟则刹那成佛”的意思是?
A. 觉悟可以瞬间达到成佛的境界
B. 迷惑只会导致痛苦
C. 修行需要很长时间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内心的修行与觉悟
C. 对外界的执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同为宋代的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对生命短暂的反思相比,张伯端的作品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觉悟,体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哲学思想。陆游的作品强调对生命的感悟,而张伯端则引导人们关注内心的真实与修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