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格斋》

时间: 2025-05-02 21:44:15

诗句

一物具一理,皆有极则处。

索焉而不精,於德何所据。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44:15

原文展示:

一物具一理,皆有极则处。
索焉而不精,於德何所据。

白话文翻译:

每一种事物都有其内在的道理,每个道理都有其极限和所在之处。如果对其探求不够深入,那么在道德上又能依凭什么呢?

注释:

  • 一物:指每一种事物。
  • :拥有、具备。
  • 一理:指一个道理。
  • :都。
  • 极则处:极限所在之处。
  • 索焉:探求它。
  • 不精:不深入、不到位。
  • 於德何所据:在道德上又能依靠什么。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理”与“德”的重视。儒家强调事物的内在道理与道德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了解事物的本质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壁,宋代人,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哲理。

创作背景:

《格斋》创作于宋代,那是一个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时期。诗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常常思考事物的本质与道德的关系。

诗歌鉴赏:

《格斋》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反映了李壁对事物本质与道德关系的思考。诗中“一物具一理”强调了事物与道理之间的紧密相连,表明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而“皆有极则处”则暗示了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强调了对事物的深入探求的重要性。

接下来,诗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索焉而不精,於德何所据”,这是对道德行为的质疑,若对事物的探求不够深入,那么在道德实践中又该如何立足?这句诗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反思,也是对社会风气的拷问,暗示着道德行为应建立在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整首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在哲理性与诗意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它启示我们在追求道德生活时,必须先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李壁通过这首诗,鼓励读者不仅要关注表面的道德行为,更要追求事物的真理,以便在道德的实践中能够有坚实的基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物具一理:说明每个事物都有其内在的道理,强调事物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 皆有极则处:每个道理都存在其极限与适用范围,表明我们对事物理解的局限性。
  • 索焉而不精:如果我们探索事物的道理但不深入,就会造成浅尝辄止的现象。
  • 於德何所据:质疑在道德实践中,没有深刻理解的支持,如何能真正做到。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的“物”与“理”、“极”与“处”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增加了诗的哲理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探讨了事物的本质、道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强调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理解事物的内在道理,才能在实践中有坚实的基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具体的事物,代表着现实存在的各种现象。
  • :象征事物的内在道理,代表着抽象的哲学思考。
  • :象征道德,代表着人类行为的规范与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讲述自然景色
    • B. 探讨事物与道德的关系
    • C. 表达个人情感
  2. “索焉而不精”这句的意思是?

    • A. 寻找事物的表面
    • B. 探求事物但不深入
    • C. 彻底理解事物
  3. 诗中提到的“极则处”是指什么?

    • A. 事物的起源
    • B. 事物的终点
    • C. 事物的极限与适用范围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格斋》相比,前者更多关注个人情感,后者则专注于哲理思考。两者均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古诗词研究书籍。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赵伯山 朱文公离骚经赞 病中午后登山閒步遥见园亭有以帟张栏处久而 宫词一百首 滕资政 朱文靖 塔灯六言四绝 塔灯六言四绝 其四 得陈元履家书六言四首 将发琵琶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两点水的字 粗俗之辈 雨过天青 包含颊的成语 贝字旁的字 二桃三士 包含化的成语 包含恕的词语有哪些 丛致 氏字旁的字 風字旁的字 一马不跨两鞍 上下打量 麥字旁的字 顽皮 云榻 鸣金收军 棋格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