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49: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49:49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陶侃有一次外出游玩,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未成熟的稻谷,
他询问这个人拿这个稻谷做什么?那人回答说这是在路上看到的,随便取的。
陶侃非常生气,责问他:你既然不种地,为什么要去偷别人的稻谷呢!
于是便抓住他,鞭打了他。这就是为什么百姓勤于耕作,家中充足有余。
陶侃以身作则,提倡勤劳耕作,抵制偷盗行为。诗中表现出他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不劳而获的强烈反感。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被提及,倡导农耕和勤劳的价值观。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宋代历史学家、政治家。他的《资治通鉴》对后世影响深远,强调历史教训与治国理政的智慧。
此诗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陶侃作为历史人物,象征着治国理政的理想。诗体现了对勤劳农民的赞美,呼吁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和对盗窃行为的抵制。
《陶侃惜谷》通过对一个小故事的叙述,展现了陶侃作为一位领袖的高尚品德和对农民的深切关怀。诗歌开篇通过描写陶侃的游玩,巧妙引入主题,随后用简洁明了的对话展示了陶侃的愤怒与正义感。他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偷稻谷的小贼,而是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不劳而获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危害个人,也对社会的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
陶侃的处理方式,抓住并鞭打小偷,虽然在现代看来略显极端,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这也反映出他对农业的重视与保护,强调了勤劳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全诗简洁而有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农民辛勤耕作的赞美,以及对不诚信行为的强烈反感。陶侃的形象被塑造得尤为高大,既有责任感又具备行动力,成为百姓心中的楷模。
整首诗传达了对勤劳的赞美和对盗窃行为的愤怒,强调了社会应当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陶侃看到未熟稻时的反应是什么?
诗中强调了哪一种社会价值?
陶侃对待小贼的态度可以看作是?
与陶侃的故事相比,李绅的《悯农》同样展现了对农民的关怀,但更侧重于对农民辛劳的同情,表现出对社会底层的关注。陶侃则更为激烈,直接反对偷盗行为,呼吁社会正义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