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2: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2:44
《出京》
作者:元好问
从宦非所堪,长告欣得请。
驱马出国门,白日触隆景。
半生无根著,飘转如断梗。
一昨随牒来,六月阻归省。
城居苦湫隘,群动日蛙黾。
惭愧山中人,团茅遂幽屏。
尘泥久相涴,梦寐见清颍。
矫首孤云飞,西南路何永。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离开京城的复杂心情。他觉得自己身为官员并不适应这份工作,因此长久以来都想寻求离开的机会。骑马离开国门,阳光普照,令人感到舒畅。然而,半生漂泊,无根无据,宛如断裂的禾秆。前几天接到通知,六月份将会被阻止回家探亲。居住在城市里纵使人多,却感到窘迫,周围的蛙声和鼹鼠的叫声让人烦恼。作为一个山中人,感到羞愧,只能在一片茅草中隐居。长时间被尘土与泥泞所污染,梦中常常想见清澈的河流。抬头望向孤云飞翔,西南的路途何其漫长。
作者介绍: 元好问(1250年-1320年),字仲明,号天锡,元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在诗词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其以词作闻名,作品多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出京》创作于元代,诗人身为官员,却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常常思念隐居山林的生活。诗中流露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官场纷扰的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与人心的浮躁。
《出京》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元好问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与对自然的向往。诗的开头,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并不喜欢宦官生活,渴望离开这个环境,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官场黑暗的厌倦。接着,他骑马出门,阳光照耀着大地,景象美好,但内心却是孤独的漂泊者,半生无根的感叹透着无奈。
诗中对城市生活的描绘充满了压迫感,周遭的喧嚣与烦躁使他深感不适,感到身为山中人的羞愧,隐喻着他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世浮华的反感。最后,抬头望向孤云,似乎在追问人生的意义与归属,西南的路途象征着未来的漫长与不确定性,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宁静中透着思索的情感,读来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与对人生迷茫的思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构建了丰富的画面,也深刻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渴望与苦闷,透露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思。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白日触隆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团茅”象征着__。
判断题:诗人对京城的生活感到满意。(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出京》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出京》更强调离开官场的无奈与对自由的渴望,而《静夜思》则更多表现对故乡的深情回忆。
这些资料有助于深入了解元好问及其时代背景,为理解《出京》提供更全面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