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4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41:21
秋风二首
作者:杜甫
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
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全诗翻译:
秋风轻轻吹过巫山,修水关的上下都很紧张。
吴国的船只、楚国的舸橹在水面上牵引,温暖的气流向着京城吹来,而寒冷的气息尚未退去。
要路何时能停止长戟的战斗,从青羌到百蛮的战争不断。
中巴地区的消息总是不太好,夜晚传来的戍楼鼓声在漫长的云间回荡。
秋风轻轻吹动我的衣衫,东流的河水之外西边的太阳微微落下。
天空清澈,小城里捣练的声音急促,古老的石巷中行人稀少。
我不知道明月为谁而好,早晚孤舟的帆影在夜间归来。
我会将白发倚靠在庭前的树上,故园的池台如今已是非。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其一生经历动荡,目睹国家的衰落与人民的苦难,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秋风二首》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生困苦。诗中通过描绘秋风、戍鼓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秋风二首》是杜甫在国家动荡、个人遭遇苦难的背景下创作的诗歌,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忧国忧民情怀。首首诗以“秋风”开头,风的轻柔与秋天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既有自然景象的描绘,也隐含了人事的沧桑。在第一首中,杜甫描写了巫山的秋风以及战乱带来的不安,表现出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要路何日罢长戟”,直接抒发了对战争的深切忧虑。
第二首则转向个人情感的抒发,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孤独,诗人站在小城的街道上,感受到周围的冷清,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表现出诗人对他人归属的羡慕与对自身处境的感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多重关照,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厚人文关怀与历史责任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战争的忧虑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深厚的历史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巫山”主要是用来描绘什么?
A) 自然的美
B) 战争的残酷
C) 生活的忙碌
D) 亲情的温暖
“要路何日罢长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担忧?
A) 自然灾害
B) 战争
C) 生活琐事
D) 个人情感
诗中提到的“明月”寓意是什么?
A) 思乡与团圆
B) 战争的结束
C) 自然的美
D) 生命的流逝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