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51: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51:29
念奴娇(和王圣俞)
作者: 侯置 〔宋代〕
沧浪万顷,厌尘缨手掬清流频洗。
落日孤云烟渚净,鸥没澄波心里。
一舸横秋,两桡开浪,霜竹醒烦耳。
萧萧风露,梦回月照船尾。
须信闲少忙多,壶觞并赋咏,莫辜云水。
乘兴前溪溪转,隐约归帆天际。
红蓼丹枫,黄芦白竹,总胜春桃李。
浮丘何在,与君共跨琴鲤。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在自然中游玩的惬意与对世俗烦扰的厌倦。开头描绘了广阔的沧浪,令人厌倦的尘世生活中,作者频频用手掬取清流洗净心灵。落日的余晖映照孤云,烟波渔舟映入水中,鸥鸟在澄澈的波心中消失。接着,诗人描绘了秋天的船只,桨划开浪花,霜竹在耳边轻声响起。微风露水中,梦回月光照耀下的船尾。作者感悟到,悠闲时少忙碌多,酒杯畅饮与诗歌吟咏,切莫辜负这云水之间的闲情。最后,他展望溪水弯弯,隐隐约约见到归帆在天际,红蓼丹枫、黄芦白竹的美景,总胜过春天的桃李。最后,诗人呼唤友人,共同跨越琴鲤,寻找那浮丘的踪迹。
侯置,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高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个人情感,反映对世俗的超脱与向往。
《念奴娇》写于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或许在游玩之际,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借景抒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念奴娇(和王圣俞)》是一首极具诗意的词作,诗人在描绘自然时,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开头的“沧浪万顷,厌尘缨”便将人们带入一种孤高的境界,渴望逃离尘世的纷扰,回归自然的怀抱。诗人以“清流频洗”象征心灵的洗涤,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诗人将带有孤独感的落日、云烟与鸥鸟交织,构成了一幅秋日的静谧画面。通过“一舸横秋,两桡开浪”,展现了划船游玩的惬意,似乎在告诉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也应寻找片刻的宁静与自在。
“须信闲少忙多”一句更是诗中精华,强调了生活的哲学:与其忙碌于世俗琐事,不如享受闲适的生活。最后几句“红蓼丹枫,黄芦白竹”,描绘出秋天的绚丽色彩,这种自然景色,远胜于春天的桃李,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与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既有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出宋代文人的情怀与思想。
沧浪万顷,厌尘缨手掬清流频洗。
开篇点明诗人所处的环境,表达对尘世的厌倦,借清流洗净心灵。
落日孤云烟渚净,鸥没澄波心里。
落日与孤云映衬出宁静的气氛,鸥鸟在清波中消失,增添了一种孤寂之感。
一舸横秋,两桡开浪,霜竹醒烦耳。
描述秋天的船只,桨划开浪花,霜竹的声音使烦恼稍去。
萧萧风露,梦回月照船尾。
微风与露水的萧瑟之感,月光照耀下的船尾,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意境。
须信闲少忙多,壶觞并赋咏,莫辜云水。
提醒人们重视闲适生活,享受诗酒与自然的美好时光。
乘兴前溪溪转,隐约归帆天际。
描绘了乘兴而游的情景,隐约看到归帆,象征归家的渴望。
红蓼丹枫,黄芦白竹,总胜春桃李。
秋天的色彩更胜春天的桃李,表达了对秋景的赞美与珍视。
浮丘何在,与君共跨琴鲤。
最后以浮丘与琴鲤的意象,象征着追求理想与自由,期待与友人共赏美景。
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闲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反思,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清新、高远生活的情怀。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向往。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哲理。
诗中提到的“沧浪”指的是什么?
A. 大海
B. 河流
C. 湖泊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尘世的厌倦?
A. 萧萧风露
B. 厌尘缨
C. 红蓼丹枫
诗中描绘的自然意象主要是哪个季节的特点?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侯置《念奴娇(和王圣俞)》与苏轼《水调歌头》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但侯置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闲适,而苏轼则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探讨人生的哲理与思考。两者都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但各有风格与情感表达的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