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入苏门》

时间: 2025-05-06 02:03:57

诗句

策杖游何处,苏门慕昔贤。

松声疑凤啸,云气似龙潜。

台迥藏修竹,山深拥紫烟。

何当逢石髓,一举挟飞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3:57

原文展示:

策杖游何处,苏门慕昔贤。
松声疑凤啸,云气似龙潜。
台迥藏修竹,山深拥紫烟。
何当逢石髓,一举挟飞仙。


白话文翻译:

我手持拐杖游历在何处呢?我向往苏门的古代贤人。
松树的声音仿佛是凤凰的啼鸣,云雾的气息像是潜伏的龙。
高台隐匿着修长的竹林,深山里环绕着紫色的烟雾。
何时才能遇到那石髓?一举而得,便能携带飞仙而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策杖:指手持拐杖,表示游历时的状态。
  • 苏门:指的是东晋时期的名士门第,流传着许多文化和历史。
  • 松声:松树发出的声音。
  • 凤啸:凤凰的鸣叫,这里用来形容松声的高亢。
  • 云气:指云雾气息。
  • 龙潜:形容云气的神秘,像是潜伏的龙。
  • 台迥:高台的意思,表示高耸。
  • 修竹:修长的竹子。
  • 紫烟:指山中升起的烟雾,色彩紫色,象征神秘。
  • 石髓:古代道教中认为可以延年益寿的石头。
  • 飞仙:指成仙,追求长生不老。

典故解析

  • 苏门:典出《南史》,指苏州的名士门第,代表着文化和士人的理想生活。
  • 飞仙:古代道教思想中对长生的追求,这与作者的心境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佘翔,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见于史籍,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和人文情怀为题材,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之时,士人追求理想与道德,诗中体现了对古人风范的追慕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入苏门》是一首抒发游历与追求理想的诗作。开篇以"策杖游何处"引入,表达了诗人手持拐杖,漫游于自然与历史之间的情景。接着提到“苏门慕昔贤”,显示出他对古代贤人的崇敬与羡慕,体现了士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

诗中通过“松声疑凤啸,云气似龙潜”的描写,运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对其神秘感的感受。松声如同凤凰的啼鸣,传达出一种高远的气势;而云气则仿佛潜伏着的龙,增添了诗的层次与深度。

“台迥藏修竹,山深拥紫烟”描绘了诗人所处的幽静环境,展现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这种生活既有自然的美,又有文化的积淀,体现了诗人对清幽自在的向往。

最后一句“何当逢石髓,一举挟飞仙”,道出诗人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与追求,体现出一种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整首诗情景交融,韵律和谐,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策杖游何处:开篇以自问的方式,表现诗人游历的状态与迷茫。
  2. 苏门慕昔贤:表达对古代贤人的向往,体现士人的理想追求。
  3. 松声疑凤啸:松树的声音与凤凰的啼鸣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4. 云气似龙潜:云气的神秘感与潜伏的龙象征力量,暗示诗人心中的追求。
  5. 台迥藏修竹:描绘高台与竹林的宁静,展现隐逸生活的美好。
  6. 山深拥紫烟:深山中的烟雾,增加了诗的神秘感,隐含对自然的向往。
  7. 何当逢石髓:诗人渴望遇到象征长生的石髓,体现对超脱世俗的理想。
  8. 一举挟飞仙:最后一行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与长生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松声疑凤啸”,将松声比作凤凰的鸣叫,形象生动。
  • 拟人:形象地赋予自然声音以生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台迥藏修竹,山深拥紫烟”,对仗工整,提升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围绕追求理想与自然美,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人的敬仰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渗透着对长生与自由的追求,展现了士人内心的理想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声:象征高洁与清幽,代表着自然的声音。
  • 云气:象征神秘与潜力,表达自然的力量。
  • 修竹:象征坚韧与隐逸,体现诗人的追求。
  • 紫烟:象征诗意与灵性,增加诗的神秘感。
  • 石髓:象征长生与不朽,体现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 飞仙:象征自由与理想,表现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苏门”是指哪个历史时期的名士门第?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东晋

  2. “松声疑凤啸”中,松声用来比喻哪个神话动物?
    A. 龙
    B. 凤凰
    C. 狼
    D. 鹤

  3. 诗中提到的“石髓”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长生不老
    C. 权力
    D. 学识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夜泊牛津》王安石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高》相比,佘翔的《入苏门》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登高》则更强调人生的感慨与哲理思考。两首诗各有特色,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明代诗人研究》(作者:李某某)
  2. 《古诗词鉴赏入门》(作者:张某某)
  3.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作者:王某某)

相关查询

伤曾秀才马 闰三月 伤春感怀 秋日寄陈景孚秀才 早秋游湖上亭 游东湖黄处士园林 三闾大夫 早春 盂兰竹枝词 其十 盂兰竹枝词 其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开疆展土 极盛 包含去的成语 欢忭鼓舞 无服之丧 贝字旁的字 阜字旁的字 剪枝竭流 馈致 包含桥的成语 引预 移情遣意 竖心旁的字 鼎字旁的字 踧踖不安 紧切 草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