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绿萝庵寄希公并致王司马》

时间: 2025-05-02 19:01:47

诗句

熙春门外鄂城南,古阜丛林锁翠岚。

坛净不容纤垢入,禅高那许俗人参。

云归虎洞萝阴合,日照龙潭塔影涵。

莫怪辞荣王驾部,偏来此地结茅庵。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01:47

原文展示

题绿萝庵寄希公并致王司马
熙春门外鄂城南,
古阜丛林锁翠岚。
坛净不容纤垢入,
禅高那许俗人参。
云归虎洞萝阴合,
日照龙潭塔影涵。
莫怪辞荣王驾部,
偏来此地结茅庵。


白话文翻译

在熙春门外的鄂城南方,
古老的山丘和丛林环绕着翠绿的山岚。
这里的坛子干净,不允许任何细微的污垢进入,
高深的禅道又怎能容许世俗之人光临?
云雾归隐于虎洞,绿萝的阴影交汇在一起,
阳光照耀着龙潭,塔影在水中摇曳。
不要怪我辞别荣华,告别王公的随侍,
我偏偏来到这偏僻之地扎下茅庵。


注释

字词注释:

  • 熙春:春光明媚的意思,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鄂城南:指的是鄂城的南边,古城名。
  • 古阜:古老的山丘,象征着历史的厚重。
  • 纤垢:细微的污垢,强调环境的清净。
  • 禅高:高深的禅理,隐喻修行的境界。
  • 云归:云雾归隐,渲染一个宁静的环境。
  • 龙潭:形容水潭的美丽,常用来象征灵秀之地。
  • 茅庵:简陋的庙宇,表示一种隐居生活的理想。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王驾”或许指的是王司马,是明代著名的文人,彰显了诗人与当时士人之间的关系和对官场生活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仪,明代诗人,生活在明代中期。他以山水诗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隐逸生活的背景下,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当时文人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寄托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鄂城南的自然景致,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繁华的拒绝。开篇便以“熙春门外鄂城南”引入,营造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氛围,紧接着通过“古阜丛林锁翠岚”的描写,展现出一幅自然景色的画卷。诗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暗示自己对世俗的超脱。

“坛净不容纤垢入,禅高那许俗人参”,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隐士生活的清净与高雅。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的拒绝,以及对修行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接下来的意象“云归虎洞萝阴合,日照龙潭塔影涵”,展现了他所处环境的宁静与美丽,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心灵的归属感。

最后两句“莫怪辞荣王驾部,偏来此地结茅庵”,是诗人对世俗荣华的自我解嘲,强调他选择隐居的决心。这种深邃的思考与淡泊的情感,让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内涵和艺术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熙春门外鄂城南:描绘时空背景,设置诗的场景,给人以春日的生机。
  2. 古阜丛林锁翠岚:展现自然景色,古老的山丘被绿树环绕,形成了一个幽静的环境。
  3. 坛净不容纤垢入:强调环境的清净,暗示心灵的纯净。
  4. 禅高那许俗人参:高深的禅理不容世俗之人打扰,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的排斥与追求。
  5. 云归虎洞萝阴合:描绘自然的和谐与静谧,云雾归隐于虎洞,形成幽深的意象。
  6. 日照龙潭塔影涵:阳光照耀下,龙潭与塔影交融,展现出自然的灵动。
  7. 莫怪辞荣王驾部:诗人自我辩解,强调自己选择隐居的理由。
  8. 偏来此地结茅庵: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坚定选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与心境相联系,引发读者对隐逸生活的思考。
  • 对仗:如“云归虎洞”和“日照龙潭”,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超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明代文人对精神自由和心灵寄托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希望。
  • 古阜:历史的沉淀与厚重。
  • :象征清净和修行的地方。
  • :隐喻自由与归属感。
  • 龙潭:代表灵秀之地,暗示自然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鄂城南”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江南
    B. 鄂城
    C. 京城
    D. 湘江

  2. 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是什么? A. 喜欢繁华
    B. 厌倦世俗
    C. 追求财富
    D. 寻找名声

  3. “坛净不容纤垢入”强调了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环境的清净
    C. 生活的繁杂
    D. 官场的腐败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隐逸生活理想。
  • 《归园田居》: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邓仪的《题绿萝庵寄希公并致王司马》与陶渊明的《饮酒》均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追求,但邓仪更侧重于对环境的描绘,而陶渊明则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感受和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邓仪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
  • 《隐逸文化与明代文人》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喜迁莺·霞散绮 立春日浦城道中 晓发龙江寨和王惺园学使 骊山温泉 汉宫人 馆试秋夜闻砧 病居遣兴 石门洞 舫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符檄 大车无輗 返朴还真 洗手奉公 桑枢韦带 枯树逢春 痛酷 肚结尾的成语 旌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叽哩旮旯 赤字旁的字 包含诗的词语有哪些 横加指责 耒字旁的字 金蛇 匸字旁的字 包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韭字旁的字 乚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