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2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6:21
万物患有象,不能逃大明。
始随残魄灭,又逐晓光生。
曲直宁相隐,洪纤必自呈。
还如至公世,洞鉴是非情。
万物都有其形象,无法逃避光明的照耀。
它们开始时随着残影消失,又在晨光中重现。
曲直之间宁可相互隐蔽,粗大和纤细必然会显现。
就像在公正的世间,能够洞察是非之情。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至公世”这一说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公正和正义的重要性。诗中对光明与黑暗、曲直与洪纤的讨论,也可以与道家关于“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相联系。
齐己,字子璧,号青莲,唐代诗人,擅长五言诗,作品多表现禅意和人生哲学。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往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咏影》是齐己在某个宁静的时刻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光影的变化,表达了对事物本质的思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真理与公正的追求。
《咏影》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深邃的思想。开篇以“万物患有象,不能逃大明”点明了万物都有其形象,无法逃避光明的照耀,这不仅是在描述自然现象,更是在探讨真理与现实的关系。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新生,通过“残魄”和“晓光”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希望的重生。
“曲直宁相隐,洪纤必自呈”则强调了事物的对立统一,曲折与直率、粗大与纤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隐喻着复杂社会中各种力量的交织与博弈。最后一句“还如至公世,洞鉴是非情”则升华了主题,强调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真理终究会显现,从而人们能够洞察是非。
整首诗通过光与影、曲与直的对比,展现了哲学上的思考,启迪人们对生命、社会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旨在探讨万物的本质与真实,强调在光明下,真理将显现,公正的社会能够让人们分辨是非,反映了诗人对公正与真理的追求。
诗中提到万物都有何种属性?
诗中“残魄”与“晓光”分别象征什么?
“曲直宁相隐,洪纤必自呈”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