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3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34:02
临江仙 其二
作者: 毛奇龄 〔清代〕
秋藕丝裙春树面,龙安寺里为家。
时来空馆倚栏斜。栏前新水,日日浸桃花。
素手自撩金索动,腕绳轻约红纱。
东风相见各天涯。道傍愁思,散作日边霞。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场景,诗人身着细腻的裙子,神情恬静地站在龙安寺的空馆中,俯视着斜靠的栏杆。栏杆前的清水映衬着盛开的桃花,似乎每天都在浸润着它们。她轻柔地用手撩动着金色的绳索,腕上的红纱轻轻缠绕。东风送来相见的机会,却让人各自天涯,路旁的愁苦思绪如霞光般飘散。
毛奇龄(约1635-1710),字子华,号梦溪,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脱俗,常与友人吟诗作对,喜爱游览名山大川。
《临江仙 其二》创作于清代,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此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象,寄托个人情感和对未来的思考。
这首《临江仙 其二》以清新婉约的风格,描绘了秋日与春日交融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情感的深沉思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诗的开头通过“秋藕丝裙春树面”将秋天的冷清与春天的生机对比,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接着,诗人把自己置于龙安寺的空馆中,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感,栏杆前的桃花与新水则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素手自撩金索动”一句,描绘了女子轻柔的动作,带有一种动人的美感,同时也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最后两句“东风相见各天涯,道傍愁思,散作日边霞”,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相见的期待与各自分离的无奈,愁思如霞光般散去,令人感到淡淡的忧伤。
秋藕丝裙春树面:
龙安寺里为家:
时来空馆倚栏斜:
栏前新水,日日浸桃花:
素手自撩金索动:
腕绳轻约红纱:
东风相见各天涯:
道傍愁思,散作日边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中相遇与别离的深刻理解。
诗中的“秋藕丝裙”意指什么?
“东风相见各天涯”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龙安寺”有什么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