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18: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18:21
自饥犹可忍,民饥谁恻隐。
吾评首阳薇,不若石竺笋。
这首诗表达了在饥饿面前个人的忍耐和对他人苦难的关注。作者指责人们对自己饥饿的忍受还算可以,但对百姓的饥饿却没有同情。最后他比较了首阳山的薇菜与石竺山的竹笋,认为后者更具价值。
“首阳薇”出自古代文献,指的是一种野生蔬菜,常用于比喻贫弱者的食物。石竺笋则象征着更为美味和珍贵的食物,反映了对比的意图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
刘克庄,字景升,号天池,宋代诗人,曾任官职,诗风豪放,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观和社会现实为题材,反映了他对民生的关切。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诗人通过对比个人的忍受与社会的苦难,表达了对民众困境的深切关注,对时局的批判。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揭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开头“自饥犹可忍”体现了个人的忍耐与自我克制,而“民饥谁恻隐”则引发读者的思考,质问社会对百姓苦难的冷漠。刘克庄通过对食物的比较,展现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竹笋的鲜美象征着希望与生机,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悲悯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对民生的关注。同时,简洁的语言与深刻的含义,使得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留给读者深思的空间。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社会现状的关心与批判,强调个人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的无力感,以及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饥犹可忍”中的“饥”指的是什么?
A. 饥饿
B. 渴望
C. 忍耐
D. 贫穷
诗中提到的“首阳薇”主要象征了什么?
A. 财富
B. 贫苦
C. 美食
D. 自然
诗人对比“首阳薇”和“石竺笋”的目的是?
A. 赞美自然
B. 批判社会
C. 表达个人情感
D. 介绍食物
答案:
与白居易的《卖炭翁》相比,都关注民生艰难,但刘克庄更强调个人忍耐与社会冷漠的对比,而白居易则侧重于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社会的不满。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石竺山二十咏 其十一》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