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采桑子 见《昭代词选》、《词综补》》

时间: 2025-05-06 02:35:00

诗句

从来不识悲秋意,爱月登楼。

爱月登楼。

玉笛横吹天际浮。

而今识尽悲秋意,独倚香篝。

独倚香篝。

两点春山只驻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5:00

采桑子 见《昭代词选》、《词综补》

作者: 宋凌云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从来不识悲秋意,爱月登楼。
爱月登楼。
玉笛横吹天际浮。
而今识尽悲秋意,独倚香篝。
独倚香篝。
两点春山只驻愁。

白话文翻译:

我从来不懂得秋天的悲伤,只是喜欢在楼上欣赏月光。
我喜欢在楼上欣赏月光,
那婉转的玉笛声在天际飘荡。
而如今我已经领悟了秋天的悲伤,只能独自倚靠在香篝旁。
我独自倚靠在香篝旁,
两点青山只让我感到满心愁绪。

注释:

  • 悲秋意: 秋天的悲伤情绪,常与萧瑟的秋风、凋零的树叶等意象相关。
  • 登楼: 指在高处观景,通常是思考和抒情的场所。
  • 玉笛: 指一种精美的笛子,象征音乐的优美和悠远。
  • 香篝: 香篝是点燃的芳香的篝火,象征温暖和孤独的情感。

典故解析:

  • 香篝: 在古代诗词中,篝火常常象征着温暖和孤独,常用于抒发思乡或思念的情感。
  • 春山: 春天的山象征着生机和希望,而在这里却因愁绪而显得沉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凌云是清代的词人,擅长表达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物。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风格柔和。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一个秋季的夜晚,诗人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感受,表达了对秋天悲凉情绪的领悟,反映了个人情感的成长与变化。

诗歌鉴赏:

这首《采桑子》通过抒情的方式,展现了诗人从无知到领悟秋天悲意的心路历程。前半部分,诗人回忆昔日对秋天的无感,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生活态度,喜欢登楼赏月,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中。而后半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意识到秋天的悲伤,独自倚靠在香篝旁,感受到愁绪的压迫。诗中通过“玉笛横吹”和“香篝”这两个意象,营造出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反映出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深刻联系。整首词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在时间流逝中的心境转变,情感深邃而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从来不识悲秋意,爱月登楼。”: 诗人回忆过去对秋天的无知,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单纯享受。
  • “玉笛横吹天际浮。”: 通过音乐的意象,增添了画面的美感,象征着一种飘渺的意境。
  • “而今识尽悲秋意,独倚香篝。”: 诗人意识到秋天的愁苦,独自一人感受孤独。
  • “两点春山只驻愁。”: 春天的青山在愁绪中显得无力,强调了内心的沉重。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感受,强化情感的变化。
  • 意象: “玉笛”和“香篝”作为意象,富有象征意义,传达复杂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感受,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感情的细腻变化,反映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感的感悟。

意象分析:

  • 玉笛: 代表着美好和乐趣,但也暗含孤独。
  • 香篝: 象征着温暖与孤独的情感交织。
  • 春山: 代表生机与希望,但此时却因愁苦而显得苍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从来不识什么情感?

    • A. 悲秋意
    • B. 喜春意
    • C. 爱月意
    • D. 无忧意
  2. 在诗中,诗人独自倚靠在什么旁边?

    • A. 繁花
    • B. 香篝
    • C. 明月
    • D. 青山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

诗词对比:

  • 比较宋凌云的《采桑子》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达对秋天情感的细腻描写,但李清照更加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而宋凌云则通过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变化。

参考资料:

  • 《宋凌云的词与其时代》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从斌老乞苦笋 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 题季张竹林村 梦中和觞字韵 了观师绣观音赞 谢答闻善二兄九绝句 题觉 品令·茶词 戏和舍弟船场探春二首 其一 题东丁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真钦酒 二话不说 曝晒 閠字旁的字 深秘 黯然无神 包含烧的词语有哪些 比字旁的字 树荫 顽开头的成语 示字旁的字 歺字旁的字 包含絮的成语 鹿死不择音 优劣得所 阳关三迭 极势 雨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