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东峰亭各赋一物得林中翠》

时间: 2025-05-01 10:09:53

诗句

杳霭无定状,霏微常满林。

清风光不散,过雨色偏深。

幽意赏难尽,终朝再招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09:53

原文展示:

杳霭无定状,霏微常满林。
清风光不散,过雨色偏深。
幽意赏难尽,终朝再招寻。

白话文翻译:

朦胧的雾霭没有固定的形状,细微的雨丝常常弥漫在树林中。
清风的光辉不会消散,雨后的色彩显得格外深沉。
幽静的情趣让人难以尽兴,整天都想再去探寻。

注释:

  • 杳霭:朦胧的雾气。
  • 霏微:细微的雨。
  • 清风光:清风所带来的光辉。
  • 幽意:幽静的情趣。
  • 招寻:招呼、寻找。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其描绘的自然景象和情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傪,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态的深刻理解,风格多以清新、自然为主。

创作背景:

在唐代,文人雅士常常寻求隐逸生活,以逃避纷扰的官场和世俗压力。本诗可能是在某个静谧的山亭中,诗人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感悟而作,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林间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情感。开篇的“杳霭无定状”,勾勒出了一幅朦胧的画面,给人一种神秘而空灵的感觉。接下来“霏微常满林”,则通过细雨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氛围,仿佛可以听到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

“清风光不散,过雨色偏深”一句,强调了雨后清新的空气和湿润的环境,展现了景色的变化和深邃的色彩。最后两句“幽意赏难尽,终朝再招寻”则传达了诗人对这种幽静情趣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体悟和无尽探索的欲望。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体现了唐代诗人热爱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杳霭无定状:描绘雾气弥漫,形态不定,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
  2. 霏微常满林:细雨如丝,常在树林中落下,营造出一种细腻的氛围。
  3. 清风光不散:清风的光辉在雨后依然存在,给人以清新感。
  4. 过雨色偏深:雨后的色彩更加深沉,体现了自然的层次感。
  5. 幽意赏难尽:幽静的情趣让人难以尽兴地欣赏。
  6. 终朝再招寻:整天都想再去寻求这种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雾气比作无定的状态,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清风光不散,过雨色偏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朦胧、神秘的事物,反映了心灵的深处。
  • 清风:代表着自然的清新,象征着心灵的宁静。
  • :常常象征洗涤与重生,反映出一种生命的循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杳霭”意指什么? A. 清晰的天空
    B. 朦胧的雾气
    C. 明亮的阳光

  2. “幽意”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哀伤
    B. 宁静
    C. 激昂

  3.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官场的批判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高傪的作品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但更侧重于细腻的观察与感受,而王维则着重于山水的壮阔与人生的哲思。两者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却展现了不同的视角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春到村居好四绝 其二 白居易有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之句用其韵为 和楼枢密过洛阳感旧二绝 枕上 一剪梅 灵壁驿有方公美少卿留题戏和於壁 和李公实郎中燕歌行 白莲草亭前盆池所出也惯见红华忽遇此本孤高淡素有足爱者众皆以比妇人而予独以拟颜子云 菊花 清明前风雨兼旬城外桃李无在者书室中有酴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如鱼得水 挈领提纲 王字旁的字 禅让 沦殄 恤隐 雾惨云愁 盐梅之寄 陋巷箪瓢 包含窒的词语有哪些 盲求 旅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身字旁的字 凯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韦字旁的字 二字旁的字 鬲字旁的字 随俗沈浮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