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蓦山溪 赠都下门人》

时间: 2025-05-04 03:22:06

诗句

都城吾辈,办道休生退。

百行勿相违,常体三光不昧。

天玄地妙,真慧撮灵明,亲益友,论长生,此理应无赛。

太平逸乐,亘古真无坏。

一粒化生珠,两道光明作对。

人天法界,随处*心香,超造化,越娑婆,稳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2:06

原文展示:

蓦山溪 赠都下门人
作者: 王处一 〔元代〕

都城吾辈,办道休生退。
百行勿相违,常体三光不昧。
天玄地妙,真慧撮灵明,
亲益友,论长生,此理应无赛。
太平逸乐,亘古真无坏。
一粒化生珠,两道光明作对。
人天法界,随处心香,
超造化,越娑婆,稳赴。


白话文翻译:

我们这一代人在都城,修道应当心无杂念。
各种行为不该相互违背,要始终保持心中明亮。
天的奥妙,地的奇妙,真正的智慧能聚合灵明,
亲爱的朋友们,讨论长生的道理,应该是毫无障碍。
太平与安乐,自古以来就没有坏处。
一粒珠子化生,二道光明在对峙。
在天地之间,随处散发着心香,
超越造化,超越生死轮回,稳步前进。


注释:

  • 都城:指元代的都城大都(今北京)。
  • 百行:指各种行为或道德规范。
  • 三光:通常指日月星三者,喻心明。
  • 天玄地妙:形容天地的奥妙,深邃而不可思议。
  • 亲益友:指好朋友,强调友谊的重要性。
  • 长生:道教中追求的长久生命。
  • 太平逸乐:指安定、安逸的生活状态。
  • 化生珠:指由某种过程或因缘而生的珍贵事物。
  • 心香:比喻内心的清净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处一(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乃道教信徒,作品多涉及道教思想,重视内心修养与自然和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处一在都城时,赠与其门徒,强调修道的重要性,以及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明亮。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教的追求以及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诗歌鉴赏:

《蓦山溪 赠都下门人》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表达了道教思想中的内心修养和对真理的追求。诗中以“百行勿相违”开篇,强调了行为与信念的统一,指出修道应当无杂念,心中应常存光明。接着,作者通过“天玄地妙”的描绘,展示了宇宙的奥秘与自然的和谐,提醒读者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与智慧。

此外,诗中提到“亲益友,论长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共同探讨真理的重要性。在道教中,友谊被视为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能够帮助修行者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真谛。

最后,诗的结尾“超造化,越娑婆,稳赴”,则展现了对超越生死、获得安宁的渴望,这不仅是道教信仰的核心,也是对人生终极目标的追求。在整体上,这首诗强调了内心的和谐与安宁,以及人与宇宙之间的深刻联系,体现了王处一深厚的道教思想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都城吾辈,办道休生退:强调在都城修道之人应保持专注,不应退缩。
  2. 百行勿相违,常体三光不昧:提倡行为一致,心中常明。
  3. 天玄地妙,真慧撮灵明:描绘天地的奥妙与智慧的结合。
  4. 亲益友,论长生,此理应无赛:倡导与朋友讨论生命哲理的无障碍。
  5. 太平逸乐,亘古真无坏:强调安宁生活的永恒价值。
  6. 一粒化生珠,两道光明作对:象征珍贵的生命与对峙的光明。
  7. 人天法界,随处心香:指在天地之间,心中散发美好。
  8. 超造化,越娑婆,稳赴:追求超越生死的稳健前行。

修辞手法:

  • 比喻:以“心香”比喻内心的美好与清净。
  • 对仗:如“天玄地妙”“亲益友,论长生”等,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象征:如“化生珠”象征珍贵的道理与生命的真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修道的内涵与重要性,强调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友谊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都城:象征繁华与喧嚣,反衬修道的宁静。
  • 三光:代表光明与智慧的象征。
  • 化生珠:象征珍贵的生命与真理。
  • 心香:象征内心的纯净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百行勿相违”的意思是? a) 所有行为应当一致
    b) 行为不应受到限制
    c) 行为可以随意选择
    d) 行为应当多样化

  2. “人天法界”中“法界”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界
    b) 道德规范
    c) 真实世界
    d) 宇宙万物

  3. 诗中强调的“长生”是指什么? a) 追求物质财富
    b) 追求长久的生命
    c) 追求名声与地位
    d) 追求快乐与享受

答案:

  1. a) 所有行为应当一致
  2. d) 宇宙万物
  3. b) 追求长久的生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庐山谣》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王处一的《蓦山溪》和李白的《静夜思》在主题上均涉及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前者侧重于道教的修养,后者则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哲理。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所不同,但均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对心灵的追求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处一研究》
  • 《道教文化与古代文学》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相关查询

岁杪 【双调】殿前欢 省悟 虎跑泉 遥和九日龙山社集 考试当涂次池阳崎岖山行石多可爱因用袁席之韵 同林逢吉过小溪寺二首 其二 同林逢吉过小溪寺二首 其一 游委羽山 游委羽山 送刘改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跨者不行 颓垣断壁 遗布 燕妒花惭 曰字旁的字 课督 摸金校尉 世开头的成语 裕国足民 贝字旁的字 含羞忍耻 两点水的字 包含暌的词语有哪些 慷忾 耒字旁的字 包含凤的词语有哪些 爻字旁的字 纵情欢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