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1:21
昔日沩山水牯牛,自从放去绝踪由。今朝幸遇师登座,未审时人何处求。
从前在沩山的水边,有一头牯牛,自从放生后便再也没有踪迹。今天恰好遇见了禅师登上座位,不知道当今世人应该向哪里去追寻?
此诗中提到的沩山和牯牛,可能与禅宗的放下和追求内心的宁静有关。放生的意象象征着对世俗的放弃,而禅师则是智慧的象征,提醒人们在追寻真理时,应放下对物质和名利的执着。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自然、佛教及内心寻求的主题。开篇提到的“沩山水牯牛”,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引发读者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氛围。放生后的牯牛象征着对物质世界的放弃与超脱,似乎在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心的追求而非外在的繁华。接下来的“今朝幸遇师登座”则转折为对智慧的渴求,禅师的出现象征着一种启迪与引导,带给人们希望和方向。最后一句“未审时人何处求”则引发思考,表达了对当代人内心迷茫状态的深刻洞察,暗示了寻求真理的途径并不明确。整首诗在意象上富有哲理性,通过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传达了深邃的禅意。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出人们在物质世界中迷失的状态,以及对智慧的渴望。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沩山”位于哪个省? A. 河南 B. 湖南 C. 安徽 D. 四川
“牯牛”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物质的追求 B. 心灵的自由 C. 社会的繁华 D. 无法追寻的真理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对当代人追求的明确指引 B. 对当代人内心迷茫的质疑 C. 对物质生活的向往 D. 对自然的无尽热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