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4: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4:44
除草
作者: 杜甫
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
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
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忧。
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
霜露一沾凝,蕙叶亦难留。
荷锄先童稚,日入仍讨求。
转致水中央,岂无双钓舟。
顽根易滋蔓,敢使依旧丘。
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
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
这首诗表达了草对人类的危害,作者感叹草的生长阻碍了修整与发展。草的毒性比蜂虿还要厉害,茂盛的草丛几乎覆盖了道路。清晨走在林间,江水的忧虑尚未散去,眼前的草刺痛了我的眼睛,如何能等待高秋的到来。霜露沾湿了草叶,连蕙草的叶子也难以保存。拿起锄头的年纪还小,直到日落时分仍在寻找。转眼看到水中央,岂会没有双钓舟。顽固的根容易滋生蔓延,怎能让它们继续在山丘上生长。从今往后,篱笆更加开阔,才觉得松竹的幽静。铲除草木不可缺少,痛恨恶事如同仇敌。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号“杜工部”。他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除草》创作于杜甫生活动荡的时期,正值安史之乱之后,社会动乱导致民生困苦。诗中通过描写除草的辛劳,表达了对环境治理和社会安定的渴望。
这首《除草》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杂草的厌恶与对清明环境的向往。开篇直入主题,言简意赅地指出了草生长的危害,接着通过清晨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忧虑的氛围。诗人用“芒刺在我眼”来表达草木的烦恼,生动形象。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回忆自己幼时的除草经历,既是对往昔的怀念,也暗示了自己对理想环境的追求。
整首诗使用了许多生活化的意象,如“霜露”、“蕙叶”、“钓舟”,这些都是自然界的元素,增强了诗的真实感。同时,诗的最后一句“疾恶信如雠”则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强调了必须铲除恶劣环境和社会现象的决心。
整首诗通过描写除草的辛劳,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和对社会动乱的深切反思,强调了治理环境与铲除恶事的重要性。
《除草》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芒刺在我眼”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疾恶信如雠”是强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