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23:0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3:07:36
重阳悄忆南归雁,
飞度寒云,写带愁痕。
一片芦花不是春。
湖滨剩有芳园在,
月冷烟横,莫掩柴门。
恐有花阴送酒人。
在重阳节的时刻,我悄悄地想起南归的大雁,
它们飞过寒冷的云朵,留下我心中的愁苦痕迹。
一片芦花飘零,看上去却不是春天的景象。
湖边的芳园依然存在,
但月光冷清,烟雾缭绕,别把柴门给遮住。
恐怕会有在花影下送酒的人来到。
作者介绍: 刘凤梧(生卒年不详),近代诗人,作品多以感情细腻、意境深远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关注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的交融,擅长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重阳节,正值深秋时节,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因而产生了对南归雁的思念与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
《丑奴儿令·重九辰即景》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作,开篇便以“重阳悄忆南归雁”引入,表现出诗人对南飞大雁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蕴含了深沉的孤独感和对过往时光的惋惜。诗中提到的“寒云”与“愁痕”,在对比之中突出了季节的变化以及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接着,诗人通过“芦花不是春”来反映秋天的凋零,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变迁。湖边的芳园虽在,却显得有些冷清,象征着往昔的美好已不复存在。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刻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乡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月冷烟横,莫掩柴门”,在描绘月色的寒冷与烟雾缭绕的意境中,隐喻了人们对温暖和归属的渴望,也让人联想起在这样的秋夜,或许会有知心朋友来到,带来一丝温暖。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重阳节是在农历的哪个月份?
A. 八月
B. 九月
C. 十月
D. 十二月
“南归雁”中的“归”指的是什么?
A. 离开
B. 回来
C. 飞走
D. 停留
诗中“湖滨剩有芳园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喜悦
C. 怀念
D. 忧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刘凤梧的《丑奴儿令·重九辰即景》和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刘凤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反映出对国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两首诗在意象运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