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石竺山二十咏》

时间: 2025-04-28 08:39:26

诗句

海岛五百士,刘郎庐亦深。

不似阿罗汉,神通无处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39:26

原文展示:

海岛五百士,刘郎庐亦深。不似阿罗汉,神通无处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海岛上有五百位士人,刘郎的居所也很深邃。与阿罗汉不同,这些士人拥有的神通法力无处可寻。

注释:

  • 海岛:指的是远离大陆的小岛,象征着孤立和清幽。
  • 五百士:指的是众多有才之士,可能暗指隐士或学者。
  • 刘郎: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刘克庄。
  • :指居所或小屋。
  • 阿罗汉:佛教中指已经觉悟的人,通常具有超凡的智慧和能力。
  • 神通:指神秘的力量或法术。

典故解析:

阿罗汉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其境界意味着脱离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一种超然的状态。诗中提到的“神通”则是指阿罗汉所具备的超能力,与诗人所描绘的士人形成对比,强调了士人们的才华和深邃的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石竺,南宋时期的诗人、书法家。他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是当时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在南宋时期,国家动荡,社会动乱,诗人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此诗作于他隐居海岛期间,反映了他对士人群体的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石竺山二十咏》中的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士人的褒扬。诗的开头描绘了海岛上的士人,营造出一种孤高自适的意境,暗示着这些士人不仅在地理上远离喧嚣,更在精神上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接着,诗人以“刘郎庐亦深”自喻,表明自己与士人的共鸣,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认同与向往。

诗末一句“神通无处寻”则引发思考,士人虽无人知晓其真实的才能和智慧,但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深邃。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阿罗汉的超脱,也反映出士人们在社会中的无奈与追求。整首诗在简练的文字中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岛五百士:描绘了一幅海岛上士人聚集的画面,暗示着士人们的隐逸生活。
  2. 刘郎庐亦深:自称刘郎,表明自己与这些士人有着共同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3. 不似阿罗汉:指出这些士人并非如阿罗汉般超凡脱俗。
  4. 神通无处寻:强调尽管士人有才华,但其才华和智慧在世俗中难以被发现。

修辞手法:

  • 对比:将士人与阿罗汉进行对比,突出士人的内心深邃与外界的隔绝。
  • 暗喻:以“海岛”和“深庐”来象征隐士的生活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和士人群体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逃避以及对心灵自由的向往,体现了深邃的哲理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岛:象征孤独与宁静,隐逸生活的理想之地。
  • 五百士:代表有志之士,暗示知识和思想的深邃。
  • 阿罗汉:象征超凡智慧与能力,反映出士人与世俗的对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阿罗汉”指的是什么? A. 士人
    B. 超脱世俗的人
    C. 商人

  2. “刘郎庐亦深”中的“庐”指的是什么? A. 城市
    B. 房屋
    C. 山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刘克庄的《石竺山二十咏》都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但王维的作品更侧重自然景色的描写,而刘克庄则更多关注内心的哲思与士人的精神追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刘克庄诗词选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寄送石钧父二首 饭客镇驿见壁间书火池事异甚 别元质 其二 泛舟呈元质照老 其二 偶成 其九 七月十六日离鄂渚 浴罢 挽张主簿 挽秦国夫人 舟中夜读蟠舟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解疑 词穷理绝 丰足 反本还原 一路哭声 相与一口 劝诱 包含挪的词语有哪些 先字旁的字 尢字旁的字 言结尾的成语 父字头的字 引入歧途 幺字旁的字 捻脚捻手 老实巴脚 倩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匸字旁的字 包含磬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