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1: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1:52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作者: 苏轼 〔宋代〕
吴王池馆遍重城,
奇草幽花不记名。
青盖一归无觅处,
只留双桧待升平。
凛然相对敢相欺,
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
世间惟有蛰龙知。
这首诗描绘了吴王的池馆,遍布重重城墙,奇异的草木和幽美的花朵让人难以辨认名号。青盖一归再也无法寻找,只留下双桧树静静等待着和平的到来。双桧树矗立在这里,岿然不动,谁敢轻视它?它的树干直指天空,并不需要奇特的装饰。它的根系深入九泉之下,没有曲折之处,世间只有蛰伏的龙知道这个秘密。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诗词、散文、词等各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作品风格豪放、清新,常常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正值他人生的低谷。尽管身处逆境,苏轼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借双桧树的形象表达对未来的希望和坚持。
这首诗以双桧树为中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提到吴王的池馆,便引入了一个奢华的背景,随后却转向奇草幽花的无名,体现了世事的无常和难以捉摸。双桧树的存在,既是自然的象征,也代表了苏轼内心的坚韧与期盼。
“凛然相对敢相欺”,树木的挺拔与人类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应有的敬畏之心;而“直干凌空未要奇”则表明了无需华丽外表的真实与坚忍。最后,根系深入九泉,只有蛰龙知晓,强调了深藏的力量与潜能。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透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表现了诗人虽处逆境却依然向往升平的积极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双桧树的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的坚持与对未来的期许,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吴王池馆”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双桧"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蛰龙”,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