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5:20
踏莎行·芳草平沙
作者: 张翥 〔元代〕
芳草平沙,斜阳远树,无情桃叶江头渡。
醉来扶上木兰舟,将愁不去将人去。
薄劣东风,夭斜落絮,明朝重觅吹笙路。
碧云红雨小楼空,春光已到销魂处。
在芳草平坦的沙滩上,斜阳映照着远处的树木,桃叶无情地漂流在江边的渡口。醉酒之后,扶着木兰舟,却无法消去心中的愁苦,也无法留住那离去的人。微弱的东风中,柳絮随风飘舞,明天我还要再去寻找那吹笙的路。碧蓝的天空下,红雨纷飞,小楼已然空寂,春光已然来临,令人心醉神迷。
张翥,元代诗人,字文甫,号止庵,兼擅诗词与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之景。
《踏莎行·芳草平沙》创作于元代,正值春天,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春光的珍惜和对离别的忧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情感的关注。
此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表露,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人生的无奈。开篇描绘“芳草平沙”,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斜阳照射下,远处的树木显得愈加温柔。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无情桃叶”则转为对离别的感伤,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诗中“醉来扶上木兰舟”一语,生动地描绘了那种欲醉无醉的情感,似乎是在酒中寻找慰藉,却发现愁苦依然存在。
在后半部分,诗人更是通过“薄劣东风”与“夭斜落絮”的对比,展现了春天的脆弱与短暂。明日再寻“吹笙路”的愿景,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时光流逝的无奈。最后一句“春光已到销魂处”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既是对春天的赞美,也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既展现了自然的美,也反映了人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哲理的深思,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整首诗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离别的惋惜,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还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
诗中“无情桃叶”象征什么?
A. 美好
B. 离别
C. 友情
“碧云红雨”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A. 夏天
B. 秋天
C. 春天
诗中提到的“木兰舟”象征着?
A. 归属
B. 漂泊
C. 安宁
《春望》与本诗同样描绘春天的美景,但杜甫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苦闷,而张翥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张翥的《踏莎行》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现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离别的惋惜,而杜甫的《春望》则反映出历史动荡中的个人无奈与对未来的渴望。两者虽主题不同,但均展现了诗人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