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0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09:31
安能郁郁常居住,去自萧然。
归亦安便。且作移家葛稚川。
人生到处堪留恋,琴写篱边。
鸟和林间。只羡清闲不羡仙。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诗人认为,何必总是郁郁寡欢地待在一个地方呢?离开又能如何?即使回到原处,只要安心就好。不妨把家迁到葛稚川,人生无论走到哪里都值得留恋,弹琴时可以在篱笆边,听鸟儿在林间唱歌。诗人只羡慕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而不羡慕神仙的生活。
诗中提到的“清闲”与“仙”对比,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常见于许多古诗词中。这种思想源于道家哲学,强调自然与自由。
这首《采桑子 移居留溪》展现了高旭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繁杂的厌倦。全诗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开篇以“安能郁郁常居住”发问,直指心中不满,接着通过“去自萧然”强调了离开的必要性,表现出对清幽生活的渴望。诗中的“琴写篱边,鸟和林间”描绘出一种恬静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一句“只羡清闲不羡仙”,更是道出了诗人内心的真实追求:与世无争,享受宁静的生活。整首诗既有对生活态度的深思,也有对自然的赞美,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哲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清闲”与“仙”)、排比(“琴写篱边,鸟和林间”)等修辞手法,使得情感更加鲜明,意境更加深远。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一种对清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繁杂的逃避心理,强调了生活的真实与自然的和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高旭的《采桑子 移居留溪》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进行比较。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但高旭更强调对清闲的直接羡慕,而陶渊明则通过描绘田园生活来表现对隐逸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