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3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33:27
雨中排闷
作者: 陆游 〔宋代〕
一春苦沉阴,未省见桃李。
已逢暗寒食,更值雨甲子。
重云失南山,寸步困泥滓。
箨龙已,一饱差可喜。
整个春天都在阴沉的天气中度过,桃花和李花都没能看到。
正值寒食节的时节,却又碰上了连绵的雨水。
乌云遮住了南山,走出一步都陷在泥泞之中。
然而,竹笋已经长出来,虽然情况糟糕,但也算值得高兴。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寒食节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传说介子推为保护晋景公而自焚,后人为了纪念他,设立寒食节。此外,竹笋生长的意象常常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晚号渔隐,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陆游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多事之秋,作者常感到忧国忧民的情绪。诗中通过描写天气和自然景象,反映了他内心的烦闷与对美好春光的渴望。
《雨中排闷》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歌,表达了陆游在春雨绵绵、阴沉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压抑与烦闷。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描绘出春天的凋零与失落。诗人未见桃李的景象,反映了他对春天的美好向往与现实的失落之间的强烈对比。
接下来的“已逢暗寒食,更值雨甲子”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失落感,寒食节的到来不仅仅是传统节日的象征,也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重云遮住南山,使得诗人寸步难行,身处泥泞之中,生动地描绘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无奈。
然而,诗的最后一句“箨龙已,一饱差可喜”则转折出乎意料,竹笋的生长虽是在困境中,却依旧散发着生机与希望。此时,诗人虽然身处烦闷的环境中,却又因竹笋的生长而感到一丝欣慰。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恰恰体现了陆游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乐观态度。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在逆境中对生命的坚持与希望,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和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雨中的烦闷与竹笋的生长,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与乐观态度,体现了在逆境中仍保持希望的主题。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A. 介子推
B. 屈原
C. 孔子
D. 李白
诗中“重云失南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厌倦
D. 迷茫
诗中最后一句提到的“箨龙”象征了什么?
A. 生命的韧性
B. 生活的无奈
C. 时间的流逝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春望》相比,陆游的《雨中排闷》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感受,而杜甫则在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下反映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苦楚。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但陆游在结尾时更显乐观。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