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潘臞斋客安书院》

时间: 2025-05-07 05:02:05

诗句

屋上即青山,柴扉镇日嵌。

烟霞三径足,天地一身闲。

归去词堪和,间居赋右删。

箪瓢差自乐,高视眇尘环。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5:02:05

原文展示:

题潘臞斋客安书院
作者: 陈深 〔宋代〕

屋上即青山,柴扉镇日嵌。
烟霞三径足,天地一身闲。
归去词堪和,间居赋右删。
箪瓢差自乐,高视眇尘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居生活。屋顶上就是青山,柴门整天紧闭。山间的烟雾和霞光使得三条小径更加迷人,天地之间我感到无比悠闲。归家后写词正好可以和你交流,偶尔居住的时候再写些诗文。手中拿着简单的筐和瓢,我自得其乐,远远地看着尘世的纷扰。

注释:

  • 屋上即青山:指屋子的位置就在青山脚下,青山环绕。
  • 柴扉镇日嵌:柴门整日关闭,象征着宁静和闲适。
  • 烟霞三径足:烟雾和霞光映衬下的小径,表示这里风景优美。
  • 天地一身闲:天地之间,我感到身心愉悦、悠闲自在。
  • 归去词堪和:回到家后,可以写诗与朋友交流。
  • 间居赋右删:在偶尔的居住中,写一些诗文,进行修改。
  • 箪瓢差自乐:用简单的筐和瓢,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
  • 高视眇尘环:高高在上,俯视世俗的纷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深,字仲明,号少山,宋代诗人,以情景交融、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陈深隐居在潘臞斋的时候,反映了他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淡泊心态。生活在清幽的环境中,使他能够远离尘世的喧嚣,享受独处的宁静。

诗歌鉴赏:

《题潘臞斋客安书院》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的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环境与个人心境的和谐,传达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首句“屋上即青山”,简洁却生动地勾勒出居所的优美自然环境;接下来的“柴扉镇日嵌”则进一步强化了隐居的宁静与安详。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精妙,从青山、柴门,到烟霞和小径,都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诗中“归去词堪和,间居赋右删”展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情,通过写作与友人交流思想,表现了他在隐居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对文化的追求。而最后两句“箪瓢差自乐,高视眇尘环”更是将隐士的洒脱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虽然生活简朴,却能在高处俯瞰尘世,心中自有乐趣。

整首诗给人一种宁静而悠然的感觉,展现了诗人逃离喧嚣、追求自然的理想,传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淡然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屋上即青山:从屋子看去,青山就在眼前,强调自然环境的亲密。
  2. 柴扉镇日嵌:柴门整日紧闭,暗示隐居生活的安静和幽闭。
  3. 烟霞三径足:山间的烟雾和霞光,三条小径的美丽,传达出自然的灵动。
  4. 天地一身闲:在这广阔的天地间,感到悠闲自在,心灵的宁静。
  5. 归去词堪和:回到家中,可以写诗与朋友共享。
  6. 间居赋右删:偶尔的居住中,写下诗作,进行修正。
  7. 箪瓢差自乐:手持简单的筐和瓢,享受简单的快乐。
  8. 高视眇尘环:从高处俯视,世俗的烦恼变得渺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屋上即青山”,将屋子与青山相提并论,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和谐。
  • 对仗:如“归去词堪和,间居赋右删”,形成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青山、柴门、烟霞等意象,展现出隐居生活的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简朴生活中感受到的快乐与满足。诗中隐含着对世俗的超脱,展现了内心的宁静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代表诗人理想的生活环境。
  • 柴扉:象征隐居生活的简单与安宁。
  • 烟霞:代表自然的神秘与灵动,渲染了山水的美丽。
  • 箪瓢:象征简朴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物质的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屋上即青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生活的繁忙
    • B. 对自然的亲近
    • C. 对友人的思念
  2. “箪瓢差自乐”中的“箪”、“瓢”分别象征什么意思?

    • A. 富贵
    • B. 简朴生活
    • C. 忧愁
  3. 诗人隐居生活中最看重的是什么?

    • A. 朋友的陪伴
    • B. 自然的宁静
    • C. 物质的享受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贾岛《题李凝幽居》

诗词对比:

《山居秋暝》与《题潘臞斋客安书院》都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美好,但前者更强调秋天的宁静与自然的色彩,而后者则侧重于清幽的日常生活和内心的闲适。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宋代诗人传记》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春帖子词 定风波 获鬼章二十二韵 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 刘贡父见余歌词数首,以诗见戏,聊次其韵 东府雨中别子由 日喻 九日,湖上寻周、李二君,不见,君亦见寻于湖上,以诗见寄,明日乃次其韵 书《浑令公燕鱼朝恩图 减字木兰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齿字旁的字 直认不讳 机心械肠 龜字旁的字 卜字旁的字 削足适履 克字旁的字 包含司的词语有哪些 子字旁的字 疏剪 摧枯折腐 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物望所归 不择生冷 会次 词眼 诼谮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