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9:30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 文天祥
听着啼鹃泪满襟,国亡家破见忠臣。
关河历落三生梦,风雪飘零万死身。
丞相岂能堪狱吏,故侯安得作园人。
神农虞夏吾谁适,回首西山继绝尘。
在听到啼鸣的杜鹃时,我泪水满襟,看到国家灭亡、家庭破碎的场景,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忠臣。
关山河流间,往日的美梦已经消逝,风雪飘零之中,身处绝境的我已无惧万死。
丞相怎能忍受狱吏的压迫,故侯又怎能甘心做一个园丁?
神农、虞舜的时代,我又该向谁归附?回首西山,追溯那已消失的尘埃。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因其坚定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被后世敬仰。他在国家危难之际,积极参与抗元斗争,但最终被俘并遇害。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朝灭亡前夕,文天祥在亡国之际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国家破亡的痛心和对忠臣理想的追求。
文天祥的《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是一首充满悲壮情感的诗作,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无奈的命运感。诗的开头,通过“啼鹃”的意象,渲染出浓厚的离愁,表达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流下的泪水。接着,诗人将自己和忠臣的境遇相对照,强调在国家危亡之际,真正的忠臣应当奋发图强,而非沉沦。
随着诗歌的深入,文天祥通过对比,揭示了丞相和狱吏的角色,体现出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切反思与不满。丞相在此形象化为理想的政治家,而狱吏则象征着压迫与腐败,潜藏着对政治黑暗的控诉。
最后,诗人感慨历史的变迁,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未来的迷茫。结尾处,他回首往昔,既是对故土的怀念,也是对失落的无奈,展现出深刻的历史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忠诚与背叛、理想与现实的主题展开,表达了文天祥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切思考。
诗词测试:
文天祥的《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是在哪个历史时期创作的?
诗中“丞相岂能堪狱吏”所表达的意图是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回首西山继绝尘”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