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5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53:04
黄河北岸海西军,
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
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
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
混一车书弃金玉。
在黄河的北岸,海西军队正在集结,
锣鼓声和钟声传遍了天下。
铁骑长鸣,不知道有多少马匹,
胡人高鼻,成群结队地涌来。
黄河的西岸就是我的蜀地,
如果想要安宁,就必须有粮食供应。
我希望能驱动百姓来拥戴君王,
愿意用一车书籍去换取金玉的富贵。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铁马”和“胡人”,反映了唐代与边疆民族的战争,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国家面临的动荡局势。诗中提到的“戴君王”则表现出对朝廷的期待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一生历经安史之乱,生活困苦,诗歌风格从早期的浪漫转向沉郁,关注社会民生,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国家动荡、民众困苦之时,反映了诗人对战乱的忧虑,对民生困境的关切,以及对国家和君王的期望。诗中展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知识的重视,表达了希望和平与安定的愿望。
《黄河二首》以黄河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边塞战争的关注与对民生困苦的深切同情。开篇以“海西军”引入,展示了战乱的景象,锣鼓声震耳欲聋,传达出一种紧迫感与动员的气氛。“铁马长鸣不知数”更是生动地描绘出骑兵的浩荡,仿佛战斗即将来临。
而后,诗人回归到自己的故乡,提到“黄河西岸是吾蜀”,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家乡安宁的期盼。诗中“欲须供给家无粟”反映出民众的困境,表明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最后两句“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则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和治国理政的向往,强调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愿意牺牲物质财富,以换取国家的安定和民众的幸福。整首诗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甫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国家安定与民生幸福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知识与文化的重视,反映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海西军”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军队?
诗人希望用什么来换取金玉的富贵?
“铁马长鸣不知数”中的“长鸣”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杜甫的《黄河二首》更加强调社会现实和民生困苦,而王之涣则表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与个人豪情。两首诗在表达情感时,杜甫更倾向于关注百姓,而王之涣则体现了个人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