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访铦朴翁不遇二首》

时间: 2025-05-07 08:15:12

诗句

乱花飞絮趁长髯,来访西湖竹裹庵。

行尽白云三十里,诗人又在白云南。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15:12

访铦朴翁不遇二首

作者: 高翥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乱花飞絮趁长髯,来访西湖竹裹庵。
行尽白云三十里,诗人又在白云南。

白话文翻译:

乱花与飞絮飘舞在空中,随风而来的我来访西湖的竹林庵堂。
走完三十里白云的路,诗人又在白云南边。

注释:

  • 乱花:指繁盛的花朵,形容春天的美丽景象。
  • 飞絮:指飘散的柳絮,表示春天的气息。
  • 长髯:形容高翥的外貌特征,通常指年长者。
  • 西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代表着江南的秀美。
  • 竹裹庵:指用竹子搭建的小庵,表示隐居生活。
  • 白云:比喻道路的遥远和云雾缭绕的情景。

典故解析:

  • 西湖:自古便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许多诗人、画家在此留下佳作。
  • 白云:常用来象征自然的遥远和诗意,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翥,字子长,号东洲,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山水诗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隐逸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高翥与铦朴翁相约游玩,但未能相遇,抒发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行走于西湖之畔的情景。首句“乱花飞絮趁长髯”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花朵与柳絮在风中舞动,仿佛在呼唤着诗人。这种景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期待。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转向孤独。“行尽白云三十里,诗人又在白云南。”这句话透露出一种失落感,尽管走过美丽的风景,但依然未能见到友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随之而来。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展现了高翥对友情的珍视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乱花飞絮趁长髯

    • 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表面上活泼欢快,但也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期待。
  2. 来访西湖竹裹庵

    • 表达诗人前往西湖寻访隐士的愿望,竹林庵是隐士生活的地方,代表着隐逸和清净。
  3. 行尽白云三十里

    • 一方面描绘出路途的遥远,另一方面暗示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无奈。
  4. 诗人又在白云南

    • 此句深化了诗人未能与友人相会的失落感,也反映出诗人在自然与友情之间的矛盾心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花和飞絮比作欢快的精灵,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仗的美感,增强了音乐性。
  • 意象:花、飞絮、白云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流动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美景的沉醉,表达了孤独与离愁,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2. 飞絮:代表了春天的柔情与轻盈。
  3. 白云:象征着遥远的旅途与孤独的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西湖”是指哪个地区?

    • A. 北方 B. 南方 C. 西方 D. 东方
  2. 诗人行走的距离是:

    • A. 十里 B. 三十里 C. 五十里 D. 一里
  3. 通过诗的描写,诗人对友人的感觉是:

    • A. 期待 B. 厌烦 C. 无所谓 D. 忘记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2.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比较高翥的《访铦朴翁不遇》和王维的《竹里馆》,两者都描绘了隐士的生活,但高翥更多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淡然的自得。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词精华》
  2. 《高翥诗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暮春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011 白日不照物 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 光宅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三襏襫 张良 月夜二首 驴二首 次韵舍弟赏心亭即事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海水群飞 白字旁的字 夕字旁的字 造谣 冰开头的成语 使心憋气 广字头的字 香缕 棘结尾的成语 齿字旁的字 无以自容 料得 因依 携家带口 甄识 啧啧称羡 至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