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35: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35:17
作者: 张伯驹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北梅亭尚在,纵依旧东风,游人都改。青山自余黛,映花光岚影,夕晖朝霭。云绡雾彩,罨画出芳林一带。甚江南铜井铜坑,不让雪香成海。应悔。玉楼人醉,宝马金鞭,少年豪概。经时换代,故宫远,总同慨。忆踏青俦侣,随春俱去,了却繁华宿债。听斜阳清梵钟声,顿离色界。
北梅亭依然在,虽然东风依旧,游人却已改变。青山仍旧如黛,映照着花朵的光辉和岚影,夕阳和晨雾交错。云绡雾彩,勾勒出一片芳林。即便江南的铜井铜坑也不允许雪香渗透成海。想必会后悔。玉楼中的人喝醉了,宝马金鞭,少年豪情万丈。时光流转,故宫显得遥远,心中都感到郁闷。想起当年与青涩朋友踏青的日子,随春而去,了却繁华的债务。听着斜阳下清脆的梵钟声,顿时远离了五光十色的世俗。
作者介绍: 张伯驹(1899-1979),字仲华,号秋水,近现代书法家、诗人和艺术家,曾在多个领域有所成就。他的作品常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细腻的观察力。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春天,张伯驹在大觉寺观看杏花,受到春日景象的启发,回忆往昔,感慨时光流逝与人生变迁。
本诗以大觉寺的杏花为引子,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无常。开头通过“北梅亭尚在”引入,描绘出一幅春日游玩的场景,接着转向对过去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感慨。诗中对青山、杏花的描绘,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又引发了对人事变迁的思考。诗人在感叹游人如织、时光荏苒的同时,表达了对昔日欢聚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惋惜。结尾的“顿离色界”,则是对物质世界的超然,表明诗人希望超脱于繁华与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春天的美景与人生的变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展现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北梅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玉楼人醉”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