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4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40:47
别天目
作者: 施枢 〔宋代〕
东尖森洞穴,
西目浚渊庭。
三日若为霁,
群龙亦有灵。
立依松作盖,
坐倚石为屏。
犹恨归鞍急,
回头望远青。
全诗翻译
东边的山尖上,森林密布,洞穴深邃;
西边的视野中,深渊庭院宽广。
若是三天的雨过天晴,
那些群龙也会显得灵动。
我站在松树下,犹如松树的庇护;
坐在石头旁,像是石头的屏风。
但仍然恨归途匆忙,
回头遥望那青翠的远山。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群龙”可解读为自然界的生灵,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诗人以此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慨,并暗含对归途的留恋。
作者介绍
施枢,字仲明,号止庵,宋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精通诗词,尤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常以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情感表达而受到喜爱。
创作背景
《别天目》创作于施枢游览天目山时,诗中表现了他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归途的不舍,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山水的追求与向往。
《别天目》通过对天目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情感。诗中以“东尖森洞穴,西目浚渊庭”开篇,生动地刻画出天目山的清幽与壮丽,充满了自然的灵气。接着,“三日若为霁,群龙亦有灵”一句,形象地表现了雨后晴天的生动景象,象征着自然界的复苏与和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
“立依松作盖,坐倚石为屏”描绘了诗人静谧的生活状态,似乎在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他对山水的亲近和向往。而最后两句“犹恨归鞍急,回头望远青”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无奈与不舍,渴望留在这片美丽的自然之中。这种情感在诗中显得尤为真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山水世界,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归途的惋惜,体现了宋代山水诗的典型特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归途的惋惜,通过对天目山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归家的无奈,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山水自然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东尖”是指什么?
A) 山尖
B) 河流
C) 平原
D) 洞穴
诗人对归途的态度是?
A) 高兴
B) 遗憾
C) 无所谓
D) 期待
“三日若为霁”中的“霁”表示什么?
A) 雨
B) 晴天
C) 风
D) 雪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