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五和》

时间: 2025-05-02 10:41:16

诗句

出门机阱已相随,竟放灵均逐伯奇。

始者齧肤微似蚋,俄然择肉及于罴。

不言快箭穿杨叶,却讶长松托兔丝。

败坏人材由利禄,乃知曾点胜颛师。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41:16

原文展示:

出门机阱已相随,竟放灵均逐伯奇。
始者齧肤微似蚋,俄然择肉及于罴。
不言快箭穿杨叶,却讶长松托兔丝。
败坏人材由利禄,乃知曾点胜颛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内容可以这样理解:
出门的时候就有施加的机巧和陷阱在身边,竟然让灵均(指灵巧的才能)追逐伯奇(指奇才)。最开始的攻击像蚊子咬皮肤那样微小,然而转瞬间就像熊类一样选择了更大的肉体。不用说那快速的箭穿透了杨树的叶子,却让人惊讶于长松树上挂着的兔子丝。人才的败坏正是由于利禄的引诱,因此才知道曾经指点过胜利的颛师(古代的著名将领)。

注释:

  • 机阱:比喻精巧的计谋和陷阱。
  • 灵均:指聪明才智。
  • 伯奇:古代的奇才。
  • :一种小虫,象征微小的攻击。
  • :指熊,象征强大的攻击。
  • 快箭:比喻迅速而有效的手段。
  • 杨叶:杨树的叶子,用以形容箭的锐利。
  • 长松:长松树,象征坚韧的存在。
  • 兔丝:兔子的毛丝,象征轻巧的事物。
  • 利禄:指利益和财富。
  • 颛师:古代著名的将领,象征军事才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梦得,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以豪放激昂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著称,作品多涉及历史、政治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五和》是刘克庄在政治风云变幻、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所作,表现了对人才与权力关系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五和》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深入探讨了人才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利禄对人才的腐蚀。诗中将出门比作进入一个充满陷阱的环境,暗示了生活的不易与复杂。灵均与伯奇的追逐,体现了对才能的渴望与追求,然而这种追求又被世俗的利益所干扰。

诗中提到的蚋和罴,表现了从微不足道到强大攻击的转变,反映了在竞争中,初始的小挑战可能迅速演变为巨大的威胁。箭穿杨叶的比喻则描绘了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如何把握时机,采取行动的重要性。

最后,作者对利禄的批判揭示了人才的败坏并非个体责任,而是社会结构所导致的。通过对颛师的提及,诗人呼唤理想中的领导者和人才,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人才的纯粹与正直。这首诗不仅是个人对才能与理想的探索,也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门机阱已相随:出门就有计谋与陷阱在身旁,暗示生活中的复杂与危险。
  • 竟放灵均逐伯奇:灵巧的才能追逐着奇才,表现对才能的渴望。
  • 始者齧肤微似蚋:攻击最开始像蚊子咬皮肤一样微小,象征初期的挑战。
  • 俄然择肉及于罴:转瞬间选择强大目标,代表着竞争的激烈。
  • 不言快箭穿杨叶:不需要多说,那箭迅速穿透了杨树的叶子,象征高效的行动。
  • 却讶长松托兔丝:惊讶于长松树上的兔子丝,暗示轻巧与坚韧的结合。
  • 败坏人材由利禄:人才的败坏源于利益与财富的诱惑。
  • 乃知曾点胜颛师:因此才明白曾经指点过胜利的颛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蚋”和“罴”的对比,表现出从微小到强大的转变。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通过并列句式,强化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才与利益关系的思考,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人在批判利益侵蚀人才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真正人才的渴望和对社会现状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机阱:象征复杂的社会环境。
  • 灵均:象征才华与智慧。
  • 蚋、罴:象征竞争中的挑战与威胁。
  • 快箭:象征迅速果断的行动。
  • 利禄:象征社会的诱惑与腐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灵均”指代什么?

    • A. 灵巧的才能
    • B. 生活的困扰
    • C. 个人的理想
    • D. 社会的现状
  2. “败坏人材由利禄”中“利禄”指的是什么?

    • A. 文化与知识
    • B. 利益和财富
    • C. 人才的培养
    • D. 社会的责任
  3. 诗中提到的“蚋”象征着什么?

    • A. 微小的攻击
    • B. 强大的竞争
    • C. 个人的成长
    • D. 社会的挑战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克庄的《五和》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分析两位诗人在面对社会动荡时的情感表达和思考方式。刘克庄侧重于对人才与利益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地描绘了战乱背景下的国破家亡,表现出更为深沉的忧虑与悲伤。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刘克庄诗集解析》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报师恩 虢县渭南泺里 忍辱仙人 好离乡 无俗念 暮秋 无俗念 月 无俗念 忆江南 四时四首 凤栖梧 寄东方学道者 凤栖梧 述怀 水云游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同病相怜 嘉言懿行 金石交 睁目张须 佐事 入瓮 靣字旁的字 两朝 东轩 倒持戈矛 包含姑的成语 女字旁的字 青字旁的字 王字旁的字 長字旁的字 大谬不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