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律师归婺州》

时间: 2025-05-02 04:03:29

诗句

京中开讲已多时,曾作坛头证戒师。

归到双溪桥北寺,乡僧争就学威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3:29

原文展示:

送律师归婺州
京中开讲已多时,曾作坛头证戒师。
归到双溪桥北寺,乡僧争就学威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京城中讲学已经有一段时间,曾经在坛前为法师作证戒。如今回到双溪桥北边的寺庙,乡里的僧人们争相向他学习礼仪。

注释:

字词注释:

  • 开讲:开始讲课或讲道。
  • 坛头:讲经说法的坛子上。
  • 证戒师:为出家人作证、传授戒律的老师。
  • 双溪桥: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地点,双溪桥北边的寺庙。
  • 乡僧:乡村的僧人。
  • 威仪:指僧人的礼仪和风范。

典故解析:

  • 证戒:在佛教中,出家人需要接受戒律,证戒师是负责传授戒律的人。
  •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盛行,以及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字子容,唐代诗人,生于大历年间,以诗、文、书法闻名。他的诗歌多描写生活琐事,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张籍在京城学习和讲学的时期,反映了他对从事佛教教育的热情和对故乡僧人的关心。诗中表达了他对知识传播与佛教礼仪的尊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教教育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乡僧学习礼仪的重视。首句“京中开讲已多时”既表明了诗人在京城的学习经历,也暗示了学术氛围的浓厚。接下来的“曾作坛头证戒师”则揭示了他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教师的身份,展示了他在教育和道德传承方面的重要角色。

最后两句则回到了乡村,描绘了乡僧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礼仪的学习热情。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城乡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知识的传播与弘扬的重要性。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表明诗人内心深处对教育的重视与对故乡文化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京中开讲已多时:在京城讲学已经有很长时间,暗示诗人对学术的追求和热情。
  2. 曾作坛头证戒师:曾经在讲坛上为出家人传授戒律,显示出诗人的学识和地位。
  3. 归到双溪桥北寺:返回故乡的寺庙,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4. 乡僧争就学威仪:乡村僧人争相向他学习礼仪,展示了知识的传播和对礼仪的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开讲”与“争就”形成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证戒师”这一称号,隐喻了知识的传承和道德的引导。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教育的重视、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僧人礼仪学习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和道德引导的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京中:象征繁华与学术的中心。
  • 双溪桥:象征故乡的宁静与文化传承的基地。
  • 乡僧:代表追求知识与礼仪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诗人曾在京城做什么? A) 讲学
    B) 书法
    C) 旅行
    D) 读书

  2. “乡僧争就学威仪”中“威仪”指的是什么?
    A) 财产
    B) 学问
    C) 礼仪
    D) 地位

答案:

  1. A) 讲学
  2. C) 礼仪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可以将张籍的《送律师归婺州》与王维的《送别》进行对比,前者更注重文化与教育的传播,而后者则更侧重于离别的感伤情绪。两首诗都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锁窗寒 锁窗寒 题玉山草堂 锁窗寒 夜雨不止忆园东花事将阑用玉田韵 锁窗寒 闻子规用周美成寒食韵 锁窗寒 秋宵念往,泫然有怀 锁窗寒 雁来红与叶遐庵、黎六禾、詹安泰、黄咏雩、冯秋雪、胡伯孝、陈寂园、张纫诗同赋 锁窗寒 寒流 锁窗寒(春暮用美成韵) 锁窗寒 蔷薇,拟清真 锁窗寒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坎的词语有哪些 三点水的字 多多益办 龍字旁的字 两点水的字 面字旁的字 既而 仁瑞 和稀泥 傅粉施朱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使心别气 山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攘的词语有哪些 横头 歹字旁的字 吾自有处 雷管 己结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