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时间: 2025-05-02 05:41:56

诗句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1:56

原文展示: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白话文翻译:

群山万壑奔向荆门,明妃的故乡仍有村落。
一去紫台连向北方的沙漠,独留青冢在黄昏时分。
画图时才知道春风里的面容,
环佩的声响空归夜月的幽魂。
千年琵琶声变成胡语,
分明是怨恨在曲中诉说。

注释:

  • 荆门: 地名,指荆州的门口,古时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 明妃: 指王昭君,汉代著名的美女,她为了和平出嫁于匈奴。
  • 紫台: 指古代的宫殿或高处,象征着权贵和地位。
  • 青冢: 青色的坟墓,象征着逝去的人。
  • 环佩: 古代女性佩戴的装饰物,发出清脆的声音。
  • 琵琶: 一种乐器,这里指演奏琵琶的女子。

典故解析:

  • 王昭君: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因其出嫁匈奴而成为和平的象征,诗中提到她的故乡,暗指对过去的怀念。
  • 千载: 指时光的漫长,这里强调了历史的变迁和对往事的追忆。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歌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而著称。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杜甫晚年,正值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他通过追忆古迹和历史人物,表达对时光流逝和故人往事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深刻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开篇的“群山万壑赴荆门”不仅描绘了壮丽的山川景色,也引出了诗人对王昭君的思念和对过去的追忆。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句,直接点明了王昭君的历史背景,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历史感。接下来的“紫台连朔漠”,则通过地理的变化,体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世的无常。诗人在这里不仅是在描写自然的美景,更是在反映人事的沧桑。

“夜月魂”和“千载琵琶作胡语”,则展示了杜甫对往事的沉思与对音律的思考,琵琶声象征着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孤寂,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交织,展现了历史与个人情感的对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群山万壑赴荆门: 描绘群山连绵,奔涌而至荆门,展现宏伟的自然景观。
    2. 生长明妃尚有村: 提及王昭君的故乡,暗示历史的遗留。
    3. 一去紫台连朔漠: 紫台象征着权力,朔漠则代表遥远的北方,反映出时间与空间的交错。
    4. 独留青冢向黄昏: 仅留下青冢,象征着生命的结束与孤独的黄昏。
    5. 画图省识春风面: 通过画图的方式,回忆往日的春风与美好。
    6. 环佩空归夜月魂: 描述环佩声响随夜月而归,表现对往事的怀念。
    7. 千载琵琶作胡语: 时间的流逝使得琵琶声变得陌生,象征着记忆的变迁。
    8. 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确表达出在音乐中流露出的怨恨与哀伤。
  • 修辞手法:

    • 对仗: “群山万壑”与“生长明妃”,展现了工整的句式。
    • 比喻: 将怀念和历史的变迁比作风景的流转,增强了表达的深度。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乡和往事的思念,传达了诗人对人世无常的深思。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群山: 代表自然的伟大与历史的厚重。
    • 明妃: 代表美与历史的交汇,象征着遗憾与怀念。
    • 环佩: 象征女性的柔美与往日的繁华。
    • 琵琶: 象征音乐与情感的传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明妃”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王昭君
    • B. 貂蝉
    • C. 西施
    • D. 杨贵妃
  2. “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荆门”指的是?

    • A. 一座城市
    • B. 一处山脉
    • C. 一条河流
    • D. 一座遗址
  3. 诗中提到的“千载琵琶作胡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怀念
    • C. 怨恨
    • D. 失落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 vs. 李白: 杜甫的诗注重现实与历史的感慨,而李白的诗则多表现个体的豪情与洒脱。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时代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全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经典》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

赏析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春晴 春晴 春晴即事(1) 其二 ) 春晴即事(1) 二首 春晴 春晴兼忆倪李诸君 春晴 春晴 春晴郊行适逢陆生见过 春晴纵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远愁近虑 包含乷的词语有哪些 瞒上欺下 茫茫荡荡 豆字旁的字 诗章 析珪胙土 包含卷的词语有哪些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臼字旁的字 身字旁的字 囚杀 尸字头的字 八字旁的字 天大笑话 京峙 悬头刺骨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